1946年,刘亚楼当上了参谋长,办事雷厉风行,不怕得罪人。 刘亚楼出生于一个贫困的樵夫家庭。母亲去世得早,父亲因无力抚养将他过继给了同族的刘德香,并为他取名刘振东。尽管家境艰难,刘家始终努力为刘亚楼提供教育资源。 从私塾到小学,再到中学,刘亚楼在一个动荡的时代里坚持求学。然而,社会的不安定使得学业未能完成。中学未毕业时,他便辍学回家。通过人介绍,他成为了崇德小学的一名教员。 在担任教员的过程中,刘亚楼逐渐接触到共产主义思想,并且认识了刘克模——当时的校长,一名共产党员。正是在这段时间,刘亚楼开始有了接触革命的机会,并且正式改名为“刘亚楼”,开始走上了革命道路。 刘亚楼的军事才能很快显现。在加入红军后,他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胆略,迅速脱颖而出。虽然背景并不显赫,但他为红军完成了许多重要任务,屡次表现出色。组织对他非常器重,并决定将他送往红军随营学校学习军事。 经过系统的训练,他的军事素养和指挥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随后的长征中,刘亚楼参加了多个关键战役。在飞夺泸定桥、强突封锁线、四渡赤水等战斗中,他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屡次出奇制胜。 1936年,刘亚楼进入红军抗大学习,后又被派往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刚到苏联时,他面临了语言不通的困难。 有一次,因为身体不适住院,他试图用手势向护士表达需要两个枕头,结果由于误解,院方将他误认为有不当举动。还好院长能够讲一些中文,误会才得以澄清。此事成为了他在苏联的一个小插曲,之后他下定决心学习俄语,并很快取得了显著进步,令不少老师惊叹。 1942年,刘亚楼从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后,被留在苏军实习,并参与了苏联卫国战争。刘亚楼的军事才能再次得到展示。特别是在德军入侵前,他准确预测了德军的进攻路线,预言德国会从白俄罗斯进攻苏联,而不是沿着拿破仑的路线。 这一判断虽然未被苏联高层采纳,但随着德军的进攻,刘亚楼的预测被证明是正确的。斯大林对此深感震惊,甚至提出让刘亚楼留在苏联并为其提供将军职位。然而,刘亚楼明确拒绝了这一提议,坚持回到中国为祖国效力。 回国后,刘亚楼在红军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他参与了多次重要战役,屡次展现出非凡的指挥才能。尤其是在第三次反围剿战斗中,他以极大的勇气面对敌人,尽管受伤严重,仍坚持战斗,甚至一度被认为已经不治。幸运的是,刘亚楼在生死边缘奇迹般地复活。 1945年,刘亚楼回国后,迅速获得了重要岗位。他被任命为东北民主联军参谋长,并与林帅、罗荣桓建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 到了1946年,罗荣桓将刘亚楼推荐到东北民主联军担任参谋长。刘亚楼的到来,打破了林帅长期坚持的“不迎接任何人”规矩。 林帅在门外等候,见到刘亚楼后,他难得展现笑容,并对他表示欢迎。他甚至开玩笑说,刘亚楼一个人能顶得上他三个参谋长,虽然话有些夸张,但却真实反映了当时参谋队伍的不足。 上任后,刘亚楼迅速着手整顿参谋队伍。他开设了参谋训练班,从基层选拔优秀干部进行集中培训,并通过严格筛选,最终将一批精锐人才补充到司令部,增强了作战指挥的力量。 随着参谋队伍的完善,林帅、罗荣桓、刘亚楼三人形成了默契的合作关系,各自分工明确,三驾马车齐驱并进,带领东北野战军在东北战场上纵横驰骋。 1948年,林帅在选择“先攻锦州还是先攻长春”时陷入了纠结。最初的计划是攻占锦州,但由于担心会遭到沈阳、葫芦岛、锦西三面夹击,他一度产生犹豫。这时,刘亚楼提出的作战计划给了林帅信心。 刘亚楼的部署巧妙,利用敌人的错觉,将敌人误导至长春方向,为主力部队创造了出其不意的进攻时机。仅仅31小时,锦州便落入我方手中,打击了国民党军的士气,也加速了他们在东北的崩溃。 随后,东北野战军的目标转向了天津。中央军委要求在三天内夺取天津,而林帅要求在48小时内完成任务。面对这一艰巨的任务,刘亚楼自信满满,亲自立下军令状,承诺在30小时内完成任务。 此时的东北野战军已经发展成一支强大的力量,拥有30多万兵力和现代化的火力支援。刘亚楼在作战计划的制定上异常周密,并与林帅充分沟通后,迅速开始行动。 在天津战役中,刘亚楼采取了出奇制胜的战术。他命令密集炮火攻击城北,成功迷惑了守军指挥官陈长捷,敌人误以为主攻方向是北门,将防守力量调往北部。与此同时,刘亚楼指挥东南西三面同时进攻,迅速突破了敌人的防线。仅用29小时,13万守军便被全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