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七大召开,毛主席审查中央委员名单:李井泉不宜为中央委员 1945年4月

红警太阳哥 2025-01-21 15:41:32

1945年七大召开,毛主席审查中央委员名单:李井泉不宜为中央委员 1945年4月23日,“七大”如期在延安中央大礼堂隆重开幕。大会共有752名代表,其中544名正式代表和208名候补代表,他们共同代表着121万名党员的利益和期望。 会议由毛泽东主席主持,他在开幕词中阐述了《两个中国之命运》,并在主会议中详细报告了《论联合政府》。 大会期间,代表们积极参与讨论,体现了高度的民主精神。在审议《论联合政府》报告时,代表们注意到文中有使用不同词语但意思相同的段落,建议统一相关表述。对此,毛主席立即表示支持,并指示即刻进行文稿的修改。 选举中央委员的提名阶段则是大会的一个高潮。讨论中,代表们对是否提名王明产生了激烈争论。王明的历史错误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许多代表对他缺乏自我批评的态度表示担忧。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反复强调错误能被纠正的重要性,试图维护党内的团结。 争论中,代表们提出了选拔中央委员的三个标准:历史清白、国内外知名度、以及广泛的知识面。毛主席对此发表了看法,他认为这些标准虽然理想,但实际上很难完全达到。他自谦地表示,即便是他自己也无法完全符合这些标准,从而表明无人能够完美无缺。 经过深入讨论后,代表们最终放宽了对中央委员资格的严苛要求,提名阶段顺利完成。而当毛主席在审核中央委员名单时,他指出:“把李井泉和陈光同志的名字给划了,他们不适合当中央委员。” 这一决策在会场上引起了不小的波动。李井泉自井冈山时期起就参与了革命活动,与毛主席有着长期的战斗伙伴关系,其在党内的资历和经验被广泛认可。 李井泉生于1909年,父亲是村中少数的知识分子,怀揣着对儿子的期望,经常令李井泉闭门苦读经典,希望他能成才。 青年时期,李井泉在父亲的安排下,远赴抚州的洋学堂学习。1924年秋,他入读江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正值学校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之时,李井泉的思想因此得到极大的触动。 李井泉与同学舒同秘密成立了“读书会”,名义上是学习交流,实则探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李井泉在学业上表现优异,他撰写的进步文章在校内外产生广泛影响,部分文章在南下的“八一”起义部队中被用作宣传材料。 1927年春,章涤昌引荐,李井泉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参与南昌农民协会大会。同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李井泉参加了南昌起义,并在起义后被派至第4军第25师任政治宣传员。他积极前线宣讲,提升士气,鼓励士兵以必胜的决心对抗敌人。 起义成功后,李井泉转至广东大埔、丰顺等地从事地方工作,后任共青团区委书记。他在艰苦条件下坚守革命岗位,显示出革命者的坚韧意志。 1930年,李井泉被东江特委派往中央苏区,与毛主席会面。毛主席赞赏其政治才能,随后李井泉在红一方面军担任秘书长。年末,李井泉正式成为共产党员。 随着红军面对严峻挑战,1934年长征期间,李井泉担任中央纵队没收委员会主任,负责筹集粮食与资金,坚持仅没收敌对势力资源,保护民众财产。他的公正行动扩大了红军的政治影响力。 红军北上期间,李井泉在农村积极宣传动员,撰写宣传标语。1935年,他在冕宁县革命委员会成立时,出于谦让,提议本地人陈荣檀担任主席,自己担任副主席,以协助地方工作。 毛主席高度评价李井泉的能力,在一次重要会议上,他让李井泉准备长期游击战斗,分析了地形与敌情,提出具体策略。 不久后,由于形势变化,李井泉带领部队快速撤离冕宁,继续在复杂环境中展开斗争,表现出卓越的政治与军事才能。他与红九军团在四川天全夺取关键地点,为红军主力的通过创造了条件,成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 关于将李井泉和陈光的名字从中央委员候选人名单中划去,毛主席指出,名单中包含了过多来自井冈山的成员。他强调,为了保持组织的平衡及全党的团结,需要更多地考虑到其他地区,特别是红四方面军和陕北根据地的代表。 毛主席回忆道,长征过程中的艰难和不确定,直到到达陕北,看到那里的红军标语,才感到一种归属和安定。他提醒所有人不要忘记在陕北根据地努力的同志们。尽管红四方面军中出现了像张国焘这样的问题人物,但大部分同志都是值得信赖的。 最终,这一决策重新提交给了代表团进行讨论。讨论过程中,虽然有少数同志表达了异议,但大多数代表对最终名单表示满意。 选举结果显示,包括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在内的44人被选为中央委员,而廖承志、王稼祥等33人则被选为候补委员,毛泽东再次被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