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我国水产部门在珠江水系放流了一种野鲮,这种鱼很像草鱼和鲤鱼的结合体,体型优美,生长迅速,被国内专家普遍看好。这种鱼的原产地位于印度、孟加拉国、尼泊尔等南亚国家,因此得名南亚野鲮、印度野鲮,它真正的学名则是露斯塔野鲮。 1984年,中国水产科研人员在珠江水系成功放流了一种新型鱼类——露斯塔野鲮。这种鱼源自南亚,尤其常见于印度、孟加拉国和尼泊尔等地,因此也被称为南亚野鲮或印度野鲮。 露斯塔野鲮的体形和草鱼或鲤鱼相似,拥有流线型的身体和较快的生长速度,很快得到了国内外水产专家的广泛关注。 在上世纪70年代,中国为了提高水产养殖的效率和产量,从泰国引进了露斯塔野鲮。这种鱼的原产地实际上在南亚地区,属于鲤科鲮鱼属的一种。 引进露斯塔野鲮的主要考虑是其快速的成长周期和较大的体型。相较于中国传统的四大家鱼——鲤鱼、草鱼、青鱼、鳙鱼,这些鱼种通常需要三年时间才能成熟,而露斯塔野鲮仅需两年便可达到市场标准。 此外,通过适当的催熟技术,露斯塔野鲮甚至可以在一年多的时间内成熟,这对于加速养殖周期、增加养殖户的经济收益具有显著优势。 然而,尽管露斯塔野鲮的成熟速度快,但其肉质与四大家鱼相比较为逊色。露斯塔野鲮为底栖鱼类,主要栖息在河底,以河底的植物碎屑、微生物及动物残骸为食。 这种饮食习惯以及生活环境导致其肉质并不鲜美,口感较差,这直接影响了其市场接受度。到了市场上,消费者往往对其肉质的评价不高,这限制了其在市场上的流行程度。 加之在养殖过程中的管理不当,部分露斯塔野鲮逃逸到了自然水体中。自1981年起,在珠江流域便发现了露斯塔野鲮的踪迹。 露斯塔野鲮性成熟后,其尾鳍和胸鳍会变为红色,而在幼年时期的外观则类似于草鱼,成熟后又与鲤鱼相似,这种特征使得它们在自然水体中较为容易识别。与露斯塔野鲮同时被引入的还有其它鲮鱼属的鱼类,如麦鲮鱼,学名为麦瑞加拉野鲮。 值得一提的是,之前有人在广东的矿坑中发现了大量的露斯塔野鲮。人们不禁疑惑,这种生活在河流中的鱼,如何会在一个矿坑中生长起来? 事实上,露斯塔野鲮的出现并非偶然。由于其卵具有一定的粘性,常常附着在水草或岩石上。当水鸟在水中觅食或洗浴时,鱼卵可能会附着在鸟类的羽毛上。 随鸟类的迁徙,这些鱼卵可能被带到新的水域。水坑和矿坑等看似不适宜生命的地方,也可能因为周围的环境因素而成为它们的栖息地。 例如,在广东的矿坑中,由于水中的微生物多样且富含矿物质,这些微生物成为了露斯塔野鲮的食物来源,使得它们能够在这里生长,并最终发育成成熟的鱼类。 露斯塔野鲮的扩散问题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尤其是它们是否会进一步入侵其他地区,尤其是长江。尽管它们已经出现在珠江流域,鱼类学家认为它们进入长江的风险较小。 这是因为露斯塔野鲮的生长温度要求较高,低于21℃时其卵无法孵化,而长江冬季的水温常常降至5℃以下,这对于这种热带鱼类来说是致命的。因此,尽管它们在珠江的分布逐渐扩大,但进入长江的概率并不高。 作为外来物种,露斯塔野鲮在某些方面可能对本土生态产生一定影响,但它们的性格温和,对其他鱼类的威胁较小。相比起其他入侵物种,如罗非鱼和清道夫,露斯塔野鲮的食谱主要包括水中的有机颗粒,而非鱼卵或小鱼,因此对生态系统的破坏较为有限。 此外,它们与其他种类的鲮鱼,尤其是麦鲮,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这种自然的相互制衡使得露斯塔野鲮的数量没有大幅度增加。 对于当地人来说,露斯塔野鲮并非没有价值。尽管其口感逊色于本土土鲮,但其肉质仍可用于制作鱼丸、鱼排等食品,因此,它们在商业上具有一定市场。这也解释了为何即使这种外来物种入侵了珠江,仍然没有遭到过度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