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的一天,江苏省文物工作者在对位于南京太平门外板仓街的徐达墓进行勘测时,意外发现徐达神道碑竟比朱元璋明孝陵神功圣德碑还要高,并且上面还标注了标点符号,堪称古代碑刻孤例。作为与朱元璋一起长大的明朝开国功臣之首,徐达家先后诞生了一位皇后和两位国公,死后牌位也位居太庙和功臣庙配享第一,如此殊荣在有明一代是十分罕见的。 1956年,江苏省的文物工作者在南京太平门外的板仓街对徐达墓进行勘察时,意外地发现了这座古墓上的一块神道碑。这块碑的高度超出了他们的预期,竟然比朱元璋明孝陵的神功圣德碑还要高。 这一发现令人惊讶,尤其是在碑刻的内容中,他们还发现了现代标点符号的使用,这在古代碑刻中是极为罕见的。 徐达,作为明朝开国功臣之一,与朱元璋一同成长,参与了多次关键战役,为大明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死后,他的家族受到了极高的荣誉。徐达的后代中有一位皇后和两位国公,显示了他家族的显赫地位。更为特殊的是,徐达的牌位在太庙和功臣庙中居于配享第一的位置。 有关徐达死因的传说,最著名的莫过于“蒸鹅事件”。这一说法认为,朱元璋因怀疑徐达功高震主,借赐食物之机让徐达在病中丧命。然而,历史记载与这一说法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出入。 根据《明实录》和《明史》等正史的记载,徐达并没有死于朱元璋的阴谋。历史记载指出,徐达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因患背疽去世,享年五十四岁。 在得知徐达病重的消息后,朱元璋特意召他回京,希望他能在南方养病。然而,背疽这一疾病在古代被认为难以治疗,徐达的病情最终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他在第二年病重时去世。 朱元璋闻讯后十分悲伤,特地辍朝并亲自前往葬礼,表达了对这位曾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的名将的深切哀悼。正史中并没有提及朱元璋用食物来加害徐达的细节。 关于“蒸鹅事件”的说法,最早出现在一些民间的野史之中。明代的徐祯卿在其著作《翦胜野闻》中提到徐达在病重期间,朱元璋命人将食物送至徐达病榻前,结果其中一项便是“蒸鹅”。 然而,古代医学早已知道背疽患者忌食鹅肉,因此这让许多人联想到,朱元璋是否是通过这种“隐秘”的方式,促成了徐达的死。 这一说法逐渐在民间广为传播,尤其是在王文禄的《龙兴慈记》和赵翼的《廿二史札记》中都有类似描述,使得“朱元璋赐蒸鹅”的故事愈加流传甚广。 然而,这一说法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呢?现代的考古学家和历史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首先,缺乏确凿证据表明朱元璋曾亲自赐食蒸鹅给徐达。即便野史中提到过这一点,也并非来自于官方历史记载,且“赐膳”的具体情况并没有明确的证据。 此外,与其他功臣墓葬不同的是,徐达的墓不仅包含了常见的神道设施——如石人、石马、石虎、石羊等,还特别设有一块高达8.95米的“御制中山王神道碑”。这一碑不仅是徐达个人的荣誉象征,也在当时的皇家墓葬中独树一帜。 奇特的是,这块碑的高度竟然超过了朱元璋自己的“神功圣德碑”,后者的高度只有8.78米。更让人诧异的是,即便是其子朱棣为父所立的碑文,也未能超过徐达的这一标尺,碑高仅7.91米。 从明朝的封建制度来看,功臣死后所立的神道碑有着严格的规定。依据《明会典》,一名功臣去世后,若被封王,其神道碑的规格应定为九尺高,三尺六寸宽(大约相当于现代的2.88米高,1.15米宽)。 换句话说,徐达的碑高度明显超出了这一标准,远超了所有按照常规立碑的标准。这一异常规格背后,充分体现了朱元璋对徐达的深厚敬意。 徐达不仅是朱元璋的老乡,更在明朝的建立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尤其是在1368年的北伐战争中,他亲自指挥的军事行动最终导致了元朝的灭亡,巩固了明朝的统治基础。 除了在军事上的卓越成就,徐达与朱元璋的关系也尤为深厚。朱元璋与徐达不仅是战友,也是亲密的合作伙伴。徐达参与了朱元璋击败陈友谅和张士诚的重大战役,他的战略眼光和军事才能在那段历史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朱元璋的眼中,徐达不仅是忠诚的将领,更是可以信任的朋友。因此,徐达的死,和一些传言所说的“蒸鹅”之事并无关联,徐达确实是死于自然疾病,而非某种阴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