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毛主席正在杭州为起草宪法的事情而忙碌着,却突然叫来了公安厅厅长王芳:“帮我准备一个没有名字的花圈……” (信源:毛泽东:“请替我给岳王坟献个花圈”——人民网) 晚年的毛泽东,饱经沧桑,却依然保持着对英雄的敬仰。据说,在接受白内障手术前,他特意要求播放岳飞的《满江红》弹词。这铿锵的旋律,仿佛为他注入了无穷的力量,伴他走上手术台。这一细节,揭示了毛泽东心中深藏的英雄情结,也暗示了他与岳飞之间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岳飞,这位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他的故事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而毛泽东,这位新中国的缔造者,与岳飞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他们的精神世界又碰撞出了怎样的火花? 1954年的春天,毛泽东来到杭州,肩负着起草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重任。彼时的杭州,春意盎然,西湖美景如画。然而,毛泽东的心中,却装着更为事情。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时常在西湖边散步,思考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这段时间,浙江省公安厅厅长王芳成了他身边的重要人物。一天,毛泽东突然让王芳准备一个无名的花圈,这可把王芳搞懵了,不知道主席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后来才知道,这个花圈是献给岳飞的。在西湖边,毛泽东看到了太多的坟墓,觉得这些达官贵人活着享福,死了还要霸占西湖的宝地,实在不合时宜。于是,他指示将大部分坟墓迁走,只留下岳王墓等少数几个有代表性的。在毛泽东看来,岳飞是民族英雄,他的墓地应该得到保留,以激励后人。 清明节前夕,毛泽东又问王芳知不知道“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这句话是谁说的,还让他背诵岳飞的《满江红》。王芳背完之后,毛泽东便让他准备那个无名的花圈,以自己的名义送到岳飞墓前。这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体现了毛泽东对岳飞的敬重和对英雄精神的推崇。 毛泽东与王芳在西湖边的散步,也引发了他对岳飞的深入思考。他与王芳谈起了岳飞的抗金事迹,对这位民族英雄赞赏有加。同时,他也提到了秦桧夫妇的跪像,认为奸臣最终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其实,早在来杭州之前,毛泽东就展现了他的本色。在起草宪法期间,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工作中。烟灰缸里堆满了短短的烟蒂,茶杯里的茶叶也被他吃掉,说是为了补充营养。他还时常听取浙江省委的工作汇报,深入萧山、新登、绍兴等地的农业社视察,与干部和农民交流,了解基层情况。为了他的安全,工作人员让他戴口罩,但他却时不时地摘下来,和老百姓唠家常。当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很多农民并不认识他,只当他是个大干部。 这一系列看似琐碎的细节,勾勒出了一个真实、鲜活的毛泽东形象。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领袖,也是一位心系人民、勤政务实的实干家。 毛泽东对岳飞的崇敬,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源远流长。早在少年时代,他就对《精忠说岳全传》爱不释手,岳飞“精忠报国”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中,为他日后的人生道路埋下了伏笔。 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岳飞精神始终激励着毛泽东砥砺前行。1932年,毛泽东在福建长汀养病期间,曾在山间小道上吟诵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词中流露出的忧国之情和报国之志,与他当时的心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1938年,面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消极抗战,毛泽东在延安抗大的演讲中,用岳飞的故事勉励学员:“岳飞也不是什么地方毕业的。”他以此强调,英雄不问出身,只要有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就能成就一番伟业。1939年,他在给何干之教授的信中,建议赞扬岳飞等民族抵抗主义者,并在演讲中号召学习岳飞“干到底的英雄气节”。在民族危亡之际,这种英雄气节显得尤为重要。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依然高度重视岳飞精神的传承。1950年访问苏联期间,他向斯大林解释“不畏艰险,视死如归”这句话的出处,并介绍了岳飞这位中国民族英雄。斯大林听后,对岳飞的军事才能也表示赞赏。1952年,毛泽东视察河南汤阴时,特意参观了岳飞庙和故居,并询问了岳飞后裔的情况。听说岳家后代没有出过汉奸,他大加赞赏。不久后,他收到岳飞后裔岳昌烈的求助信,立即批示“此人似应酌予救济”,当地政府随即给予了岳昌烈生活补助和工作安排。 毛泽东对岳飞的评价并非一味地歌颂,而是客观而辩证的。他肯定了岳飞精忠报国的伟大贡献,但也指出了其愚忠思想的局限性。他认为,看待历史人物要全面、客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954年,毛主席正在杭州为起草宪法的事情而忙碌着,却突然叫来了公安厅厅长王芳:
乐语回味
2025-01-21 20:28:55
0
阅读: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