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双减”:只要高考存在竞争,减负就是伪命题? “只要高考存在竞争,减负就是伪命题。”这句话乍一听似乎有些道理,不少人也将高考竞争视为“双减”难以推进的根源。但细细剖析,这种观点实则是对“双减”政策的误解。 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竞争确实存在。然而,“双减”并非旨在消除竞争,而是引导竞争回归理性。在过去,校外培训制造出过度竞争的“教育军备竞赛”,孩子们课余时间被大量补习占据,负担沉重。可这种高强度培训带来的成绩提升,未必是真正的能力增长,还可能导致学生厌学情绪滋生。 从教育本质来看,真正的教育应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非单纯的考试机器。“双减”政策砍掉了不必要的重复刷题、超前学习,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去发展兴趣爱好、提升综合素质,这是在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再者,高考的竞争格局,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考评价体系越来越多元化,不再唯分数论。综合素质评价、强基计划等政策的推行,都在释放信号:高考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 “双减”政策的实施,是为了让教育回归本质,让孩子在合理的竞争环境中成长。它不是否定高考竞争,而是为了让竞争在更科学、更健康的轨道上运行。我们应看到“双减”带来的积极改变,共同助力教育生态的良性发展。
透视“双减”:只要高考存在竞争,减负就是伪命题? “只要高考存在竞争,减负就是
巧兰玩转趣事
2025-01-21 22:17:29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