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六十大寿时,众人向他贺寿,可包拯忧伤地说:“儿孙皆已亡故,我无后了啊!”众人都安慰他,此时,守寡多年的儿媳说:“公公,其实您还有一个两岁的儿子!” “我还有儿子?” 包拯听到这话脸色大惊,包夫人同样脸色一变,忽而像是想起什么,紧皱的眉头倏地松展开来,轻声询问道:“莫不是那孙氏所生?” 儿媳崔氏听到婆母问话,笑着点了点头。 为何包拯连自己有儿子都不知道呢? 包拯有过两任妻子,少年时期就和李氏结婚,可惜对方身体孱弱,没多久就离开人世了,没能留下孩子。 董氏在嫁给包拯后,全权接手了包家的大小事务,照顾公婆,不需要他管俗务,只要他好好读书功成名就就行。 在这位贤妻的尽心照顾下,包拯高枕无忧的一路考试,中了进士,然在给他分配职务的时候,给他分到了江西那边做个知县。 包拯想到了家中年迈的父母,于是写了个折子想要离家近一点,谁知上级给他找了个近的地方后,父母却来信不想让他离开自己身边。 外出工作怎么可能不离开,分配的官职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不可能一而再的麻烦人家,于是包拯深思熟虑下,决定先不干了,直接回家陪着老婆一块照顾父母去了。 直到双亲都离世,守丧结束后,包拯才重振旗鼓,整装待发去上了任,此时距离包拯考上进士已经过去十年的时间了。 他在地方上当官的时候,事事都尽心尽力的处理,从来不搞奢靡之事,治理的地方百姓都很敬爱他,他每日都忙于工作,和家人相处的时间并不太多,与妻子只生下一个儿子,子嗣并不丰盛。 在长辈的言传身教下,包镱成为了跟他同样勤奋好学,清廉正直的人,他在家人的安排下和崔氏结了婚,小年轻夫妻感情挺好。 可惜没等他干出一番政绩,就早早去世,幸好他和崔氏生育早,已经有了个儿子传承香火,包拯对这唯一的孙子极为重视。 但在古代,儿童的夭折率很高,虽然崔氏和奴仆们都对他很是精心照顾,但是这个小孙子还是早早的就去世了。 此时年岁已高的包拯和夫人,看着府中空荡荡的,连个孩子的欢声笑语都没有,总是相顾无言,默默叹息。 谁知峰回路转居然还有个小儿子出生在外面,不为夫妻俩所知。 包拯后院里面的女子并不多,他和崔氏琴瑟和鸣,除此之外只有个妾室孙氏在后院,她地位低下,平日在府中并没有太多存在感。 不知因何原因,包拯居然将她赶出了府,回到娘家中还没等她想好未来怎么生活,就发现自己有喜了。 孙氏没有仗着这个孩子耀武扬威,让包家人付出代价什么的,而是偷偷托人给崔氏讲了,毕竟现在府里面有大部分事情都是由她管理,而她自己将孩子生下来显然有些困难。崔氏是个善心的姑娘,而且名义上算,孙氏是自己的长辈,于情于理都不可能让孙氏将这个孩子给打掉。 因此崔氏开始背着包家人,偷偷的给孙氏送过去各种安胎药物,衣食钱财等等,十月怀胎后,孙氏产下个儿子,她一介女流带着孩子不好再嫁,而且养孩子很繁琐,加上包家也不可能让孩子流落在外。 这时崔氏就表示她可以抚养这个孩子,于是她就将孩子带回来养在自己房中,她经历丧子之痛不久,看着这个奶娃娃,心里面的伤痛被抚平了不少。 直到包拯感叹自己后继无人,崔氏才敢把他的真实身份给说了出来,此时包拯夫妇顾不得这个孩子的生母之前犯了什么错了,现在最开心的就是又有后了。 看到虎头虎脑的小儿子,包拯给他取了个名字为包綖,然而他年事已高,并没有陪伴小儿子长大。 在包綖五岁的时候,包拯就离开了人世,四年后,包夫人溘然长逝,之后他的成长教育开始由崔氏接管,在她的殷殷教导下,包綖学有所成,同父亲兄长一般进入朝中工作,更是把崔氏当做亲生母亲看待,在她离世的时候,专门赶回老家披麻戴孝,为她奔丧。 参考来源:包绶.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