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集结沪上“最酷”特训,上海打造产业创新高地

第一财经 2025-01-21 23:32:58

1月21日,全国首个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正式启用。这个首期部署超100台异构人形机器人的训练场,以10+人形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的建设,牵引形成上海人形机器人超级中心。

不管是叠衣服、汽车检测,还是用机械手搬运东西,数据的质量和数量直接影响人形机器人智能化水平,这也需要倚赖大量的训练。

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许彬介绍,训练场项目建成后,将有效降低具身智能技术发展过程中的投入成本,解决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问题。通过后续训练场的成熟化运营和全国性推广,有望将其构建成为国家级虚实结合具身智能技术发育平台。

作为全国首个把机器人密度纳入统计的城市,上海重点产业规上工业企业机器人密度达每万人426台,居世界领先水平。面对热度不减的人形机器人赛道,上海将从哪些方面发力?

首个训练场有何意义

人形机器人,即外形类人的机器人,能胜任多种应用场景,也被业内看成是AGI(通用人工智能)的最佳载体。按照特斯拉CEO马斯克的预测,在未来,假设人形机器人与人口比例为2:1,人形机器人需求量有望达到100亿~200亿台,人类对其需求甚至会远远超过汽车。

从市场空间看,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千亿美元级别的蓝海市场。据GGII(高工产业研究院)预测,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突破200亿美元,中国市场规模将达到50亿美元左右。高盛预测则更为乐观,认为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540亿美元。

早在2023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将人形机器人定位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将深刻变革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重塑全球产业发展格局”。

21日启用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由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下称“国地中心”)建设,去年5月揭牌运营的国地中心,目前已推出人形机器人开源公版机“青龙”、人形机器人开源社区,研发人形机器人“大脑”和相关数据集等。接下来,国地中心还将推出人形机器人2.0版本“DeepSnake”。

国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对记者介绍,训练场其实就是一个数据生产的工厂,未来能产生更多数据提供给具身智能大模型的企业去使用,来帮助行业加速发展。“之所以是‘异构’的训练场,源自我们分析发现人工智能如果用同质化数据,会产生人工智能的幻觉,所以在打造的时候联合了十几家人形机器人公司,把所有的动作捕捉下来。”

而训练场到底应该怎么建,在江磊看来还是很难定义,因此他们把头部的企业都聚集起来。“他们自己其实也在做训练场,把他们成功经验汇聚到这儿联合打造,因为大家都有一个判断:人形机器人通过单一企业发展速度会非常缓慢,希望能够‘抱团取暖’,加速这个行业发展。”江磊说,2025年,人形机器人量产可期,但应用落地仍面临挑战,需攻克安全、情感、交互等八项关键技术。

21日上午,在国地中心具身智能训练场启用仪式的签约环节中,国地中心与上海智能算力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电气中央研究院、上海库帕思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人工智能行业协会、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合肥)、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乐聚(深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傅利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星海图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开普勒机器人有限公司等企业签署了具身智能训练场合作伙伴协议。各合作伙伴将通过协同制定数据采集方案,确保高质量数据资源,促进训练场运营优化。

如何复制上海经验

2024年,上海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加快,主要表现为新旧动能加快转换。三大先导产业工业产值增长11.9%。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44%左右。

作为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工业机器人密度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动化生产程度。上海除了拥有领先的机器人密度,在企业层面,国际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发那科、ABB、安川和库卡)均在上海有所布局。本土机器人领先企业新时达、节卡、新松等也在上海扩大产业布局。仅在2023年,上海就发布了7台人形机器人样机,领先其他城市,包括中国电科第21研究所的电科机器人1号、智元机器人的“远征A1”、傅利叶智能的GR1、上海开普勒探索机器人的先行者系列、达闼机器人发布的XR4(七仙女)和追觅科技推出的通用人形机器人等。

“上海原有的产业基础是很好的,因为百分之三四十的机器人供应链跟汽车工业是重合的。”傅利叶智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顾捷对记者表示。

数据显示,2023年,上海工业机器人产值为249.02亿元,产量约6.6万台,位居全国前列。目前,上海正推动万台工业机器人进智能工厂,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重点产业工业机器人密度达每万人500台。

香港大学新兴技术研究所所长、上海人形机器人创新孵化器首席科学家席宁教授此前告诉第一财经,近年来机器人领域又现新高潮,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出现是一大原因。“很多机器人此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可能通过具身智能、大模型得到解决。包括应对老龄化问题等机器人技术新的应用方向,又会拉动产业发展。”

席宁告诉记者,从全球来看,机器人产业的规模和未来的应用场景,可能是中国的一个优势,经过多年发展,中国机器人产业也从较为落后、应用较少变为如今的全球第一大市场。相对已经成熟的市场需要有高质量的产品。“我们的机器人行业现在需要瞄准下一代技术,特别是一些和国外处于同样起跑线上的技术,这样才能把行业从原来的追赶变成引领。”

应用场景丰富的上海对于人形机器人的发展目标,是2025年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地。打造“1+N”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训练场即是实现目标的关键步骤之一。

这里的“1”,即国地中心建设的市级通用训练场(麒麟训练场总部),“N”即上海各人形机器人企业建设的行业特色训练场,国地中心将联通各企业训练场及中国各地区省市训练场分部,打造聚焦重点场景的高质量数据集。

“希望通过国地中心降低社会研发人形机器人的入门门槛,国地中心所在的浦东,能成为人形机器人发展的‘井冈山根据地’,辐射长三角,进而带动全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许彬说。

另外,上海还将通过虚实融合场景训练加速应用落地,并加快推动人形机器人与大模型的融合共创。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张宏韬表示,人形机器人及具身智能正处于爆发前夜,算法优化、硬件升级、仿真平台和数据采集等领域持续创新突破,为人形机器人产业迭代升级和大规模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上海市人形机器人本体加速发展,开源了全国首台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公版机“青龙”;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国地中心会同智元、傅利叶等15家企业,发布了“十八金刚”人形机器人阵列。

“我们将会同各生态场景合作伙伴,在训练场中面向智能制造、民生服务、特种应用等重点领域,建设模拟训练场景,通过数据采集与操作训练,逐步向实景迁移,实现真实场景应用落地。”张宏韬说。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