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型产业,全线打通落地,能够在全球赚钱,差不多可以让1亿的人口脱贫。 日本2亿不到的人口,靠电器和汽车这两大产业链就创造了2亿的脱贫致富的机会。 美国3亿多一点的人口,靠发动机,电车汽车,航空,电子产品,计算机产业(包括互联网),芯片,以及技术收租就创造了7亿的脱贫致富的机会 德国1亿不到的人口,靠机械,发动机,和汽车创造了3亿的脱贫致富的机会 中国14亿人口,拥有的能够制造脱贫机会的产业有造船,电器,电车汽车,半个机械制造,电子产品,半个计算机产业(包括互联网),满打满算也就5亿人口的脱贫致富机会。 所以,不是我们产业升级带来的红利少,而是产业升级的还不够。正常来说,14亿人口要想体验到产业升级的高额利润,至少得有15个以上的大型产业。14个的利润让所有人脱贫致富,第15个产业产生的利润作为额外分给全国人民,这样才能切实感受到产业升级红利。当然如果中国的人口降到4亿左右,拥有的能够制造脱贫机会的产业有造船,电器,电车汽车,机械制造,电子产品,计算机产业(包括互联网),航空工业,以及芯片一共8亿人口的脱贫致富的机会。那连中国人家养的宠物都能感受到产业升级的红利。 简单来说,中国人确实有点多。全球有名有姓的高端制造行业也就不过10几个。如果按现有人口,要想切实体会到产业升级的红利,那就必须拿下以下产业:芯片制造,光刻机,航空工业,发动机工业,高端机械制造(半个机械),计算机的数据库操作系统工业软件(半个计算机行业),以及技术收租。(上述产业一共可以创造6亿的脱贫就业)然后需要开辟出三到四个需要核聚变的高端制造业(3-4亿的脱贫就业)。要记住,只有当高附加值制造业创造的机会多于总人口很多的时候,产业工资才会上升,员工内卷度才会下降。不然的话竞争仍然激烈。参考日本和德国。 而且产业升级最大的利润并非金钱之类的,而是新开拓的上升渠道。而且这个新的上升渠道在初期是很难被特权阶层掌握的。特权阶层天生带有风险厌恶特质。在新的上升渠道尚未形成稳定的既得利益阶层之前,特权阶层是不会想着如何霸占新上升渠道的,他们会很警惕全新事物。这就是给底层人和普通人改变命运的最好机会。 再来说下利益分配的问题,对的,产业升级就是对打螺丝的工人没有好处的。因为门槛真的太低了,打螺丝一个初中毕业生就能做的工作,能拿几千就谢天谢地吧。这种工作除非搞平均,不然啥红利都吃不到的。你看看工人里的高级技工,火箭燃料雕刻这些哪个不是月薪过万?还有啊,大家觉得对企业家能够说出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这种给打工人的底气大,还是手举劳动法嚷着跟资本家劳动仲裁给打工人的底气大?
日本就业形势一片大好
【20评论】
用户16xxx42
你他娘的就是个蠢才,没有这多人口,能养活这十几条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