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季节因素和经济效应的双重驱动下,马拉松赛事在全球多地同步火热开跑。11 月 3 日,国内北京、杭州等近十个城市同时举办马拉松赛,美国纽约、波士顿等赛事也鸣枪开赛,吸引数万人参与。 马拉松赛事在我国发展迅猛。1981 年首届北京国际马拉松仅 188 名职业运动员参赛,1998 年北马放开业余群众参赛资格后,参赛人数大幅跃升。2013 年政策推动下,马拉松赛事举办权下放,赛事数量井喷。2023 年我国举办约 580 场,参赛总人次近 550 万。 从参与者来看,机关事业单位员工、企业管理者占比高,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超六成,多为 30 到 50 岁的 “三高人群”,他们消费能力强,助推了马拉松赛事的商业潜力。 赛事举办方收益主要来自报名费、政府补贴和赞助费用。不过,并非所有马拉松都能盈利。赛事运营成本包括授权费、转播费、安保费等,部分赛事存在资金缺口,二线以下城市赛事因参赛人数少、关注度低,盈利更为艰难。 此外,赛事组织乱象频出。杭州马拉松选手冲错终点、苏州马拉松递国旗干扰选手等事件,反映出赛事组织的不专业。行业发展迅猛但审批不严,运营难以专业化。尽管马拉松赛事经济潜力巨大,但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更应注重赛事品质和参赛者体验,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马拉松经济:繁荣背后的冷热不均
二胖看世界
2025-01-22 14:20:03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