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4月,南京郊外刑场,一场生死时刻即将上演。站在死刑犯谷寿夫的面前,我们看到了他那一副面无表情的模样,似乎隐藏着深藏的情感。他戴着礼帽,身子摇摇欲坠,再也无法独立站立,只能依靠宪兵的搀扶前行,情景十分凄惨。 1937年12月,南京城内硝烟弥漫。在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上,一位日本军官的命令,彻底改变了这座古城的命运。这个军官就是日军第6师团师团长谷寿夫,一个即将在历史上留下永恒污点的战犯。 1882年,谷寿夫出生在日本东京都中野区的一个普通家庭。从小,他就表现出与常人不同的性格特征:沉默寡言,不善交际,身材矮小的他似乎总是独来独往。 在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军国主义浪潮中,年轻的谷寿夫选择了从军之路。他先后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和陆军大学深造,接受了极其严格的军事训练。 在这些军事院校中,谷寿夫不仅学习了专业的军事知识,更重要的是接受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思想灌输。当时的日本军事教育体系,将天皇至上、军人至上的观念深深植入每个军校学生的头脑。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这场战争成为谷寿夫军旅生涯的转折点。在战场上,他表现出异常的凶悍作风,这种特质为他日后的军旅生涯带来了诸多机遇。 随着军衔的不断提升,谷寿夫逐渐获得了更多的军事指挥权。在日本军部的战略布局中,他开始担任重要角色,成为日本对外扩张政策的积极执行者。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谷寿夫被任命为日军第6师团师团长。这个任命标志着他的军旅生涯达到顶峰,同时也预示着他即将在中国的土地上犯下滔天罪行。 第6师团在谷寿夫的指挥下,成为了侵华日军中最为凶残的部队之一。他们不仅参与了上海战役,更是在随后的南京战役中扮演了主力角色。 从杭州湾登陆后,谷寿夫指挥部队沿着既定路线向南京推进。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所到之处满目疮痍。 1937年11月,谷寿夫率领的第6师团从杭州湾登陆,开始了他们的南京进攻计划。部队经过昆山、太湖等地,一路向南京推进,所到之处留下了无数悲惨的事件。 12月13日,南京城破,谷寿夫的第6师团作为主力部队首先攻入南京。这支军队的进入,给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 在攻入南京的当天,谷寿夫下达了一道惊人的命令:"现在开始进城,解除军纪三天。"这短短的一句话,成为了南京大屠杀的导火索。 没有了军纪的约束,第6师团的士兵彻底失去了人性,开始在南京城内大肆杀戮。统计数据显示,仅在中华门一带,第6师团就制造了378起有据可查的屠杀事件。 面对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日本军部不得不采取应对措施。1938年初,日军统帅部决定将谷寿夫调回国内,试图平息国际社会的愤怒。 然而,谷寿夫的调任并不意味着对他的惩罚。相反,他很快被任命为日本中部防卫区司令官,继续在军界担任要职。 南京大屠杀的消息传遍全球后,各国政府纷纷发表声明,谴责日军的暴行。国际舆论的压力迫使日本政府不得不正视这一问题。 1946年2月2日,谷寿夫在东京被盟军逮捕,关进了巢鸭监狱。作为南京大屠杀的主要责任人,他被认定为乙级战犯。 根据国际惯例,乙级战犯需要由受害国进行审判。在中国政府的强烈要求下,谷寿夫被押送到上海,开始了他的审判之路。 军事法庭为了确保审判的公正性,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收集证据。法官叶在增带领团队,用几个月的时间走访了大量的幸存者、目击者和受害者家属。 这些调查人员还收集了大量的物证,包括当时的照片、影像资料、日军记录和各类文献。经过系统整理,他们建立了一千多个详实的案卷。 在收集证据的过程中,最令人震惊的是死亡人数的统计。通过对各类档案的仔细核实,法庭最终确认了34万这个惊人的数字。 1947年2月6日,南京军事法庭正式开庭审理谷寿夫案。庭审现场座无虚席,大量的受害者家属和南京市民前来旁听。 法庭传唤了多位证人出庭作证,他们都是大屠杀的亲历者。这些证人用事实揭露了谷寿夫部队在南京的暴行。 为了进一步证实罪行,法庭出示了从中华门外万人坑中挖出的遇难者遗骨。法医鉴定报告详细记录了死者的伤亡情况。 面对铁证如山的证据,谷寿夫最终不得不承认了自己的罪行。他承认下令解除军纪,纵容部队在南京进行屠杀。 3月10日,军事法庭对谷寿夫作出死刑判决。判决书中详细列举了他的罪行,包括纵兵屠杀、强奸和抢劫等。 谷寿夫对判决提出上诉,但很快被驳回。4月25日,最高当局批准了死刑判决的执行。 次日,也就是1947年4月26日,谷寿夫被押往南京雨花台刑场。数万南京市民自发来到现场,见证这个历史性的时刻。 在刑场上,这位曾经不可一世的日军将领已经无法独立站立。两名警卫不得不搀扶着他走向刑场。 伴随着两声枪响,这个在南京犯下累累罪行的战犯终于得到了应有的惩罚。现场的民众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是对正义的欢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