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0年,太子朱标听完自己70岁的老师宋濂,被锦衣卫抓进大牢后,他跪着求朱元璋"父皇,儿臣只认这一个老师,求饶他一命!"见朱元璋铁了心要杀宋濂,朱标突然一跃,跳进河里了。 洪武十年的秋天,南京城内金桂飘香。这一年,朱标已经二十五岁,而他的恩师宋濂已年过花甲。 当年在李善长的引荐下,宋濂来到了应天府。彼时年仅五岁的朱标,站在父亲朱元璋的身旁,望着眼前这位儒雅的先生。 宋濂早年便闻名于江南,是当时浙东地区最有名的学者。他与刘基、高启齐名,被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更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 朱元璋对宋濂的才学十分赏识,不仅命他担任太子朱标的老师,更授予他翰林学士的重任。在洪武二年,朱元璋还特意委派宋濂主持修撰《元史》,这是何等重要的差事。 从五岁到二十五岁,宋濂教导朱标整整二十年。他不仅教授朱标《诗经》、《尚书》等经典,更传授治国之道和为政之理。 朱元璋常常夸赞宋濂,说道:"开国文臣之首,非宋濂莫属。"这不仅是对宋濂才学的认可,更是对其教导太子成果的肯定。 在宋濂的影响下,朱标形成了仁厚宽和的性格。这与他的父亲朱元璋严厉果断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 二十年间,宋濂始终恪尽职守,从不懈怠。他的谆谆教导,为大明朝培养了一位德才兼备的太子。 然而,谁也没想到,这份师生情谊即将面临严峻的考验。洪武十年的秋天,这位年过花甲的老师,向朱元璋提出了告老还乡的请求。 洪武十年秋天,六十八岁的宋濂向朱元璋提出告老还乡的请求。朱元璋念及宋濂为国为民多年,当即应允。 临行前,朱元璋特意在宫中设宴为宋濂饯行。还派遣宋濂的孙子宋慎一路护送老人回乡。 宋濂回乡之前,向朱元璋提出一个请求,希望在有生之年,每逢帝圣节都能回京觐见,为皇帝祝寿。朱元璋欣然答应了这个请求。 头两年,宋濂都如约而至,按时参加帝圣节的朝贺活动。这让朱元璋十分欣慰,也让朝廷上下看到了君臣之间的和睦。 然而到了洪武十三年的帝圣节,宋濂却未能如期抵达京城。朱元璋派人询问宋濂的次子宋璲和孙子宋慎。 宋璲和宋慎向朱元璋禀报说,老先生身染重病,无法远行。他们请求朱元璋理解宋濂的难处。 朱元璋对此并不满意,暗中派遣内侍前往浙江金华查探。从南京到金华有千里之遥,即便快马加鞭也需要数日时间。 内侍回京后向朱元璋汇报,称宋濂并无病症。这个消息彻底激怒了朱元璋。 朱元璋当即下令抄查宋濂的家产,并将宋璲和宋慎关入大牢。在他看来,这对父子涉嫌欺君之罪。 就在此时,一件更大的案子牵连到了宋濂家。宋濂的孙子宋慎被卷入了震惊朝野的胡惟庸谋反案。 胡惟庸案是洪武年间最大的政治案件之一。作为曾经的丞相,胡惟庸被指控谋反,最终被处死,数千人受到牵连。 宋慎被指与胡惟庸有来往,这让原本就对宋濂不满的朱元璋更加震怒。在朱元璋看来,宋慎的谋反必定与其祖父宋濂有关。 朱元璋派出锦衣卫,将已经七十岁的宋濂从金华押解回京。一路上,这位曾经的开国功臣饱受颠簸之苦。 消息传到宫中,太子朱标得知恩师被押解回京的消息。当年教导自己的老师,如今却要面临重大的政治指控。 朱元璋召开廷议,要重审宋濂一家。在他看来,宋濂不仅欺君,其孙更是参与谋反,罪无可赦。 太子朱标在得知恩师宋濂被押入大牢后,立即赶往金殿面见父皇。朱标跪在朱元璋面前,为恩师求情。 朱标向父皇回忆起二十年来宋濂教导之恩。这位老师不仅教会他读书识字,更教会他如何治国安邦。 朱标的请求却换来朱元璋雷霆震怒。朱元璋厉声说道:"你做了皇帝就能饶恕他了!" 这句话让朱标如坠冰窟,他深知父皇最痛恨的就是谋逆之罪。在胡惟庸案的影响下,朱元璋对任何可疑的政治关联都极为敏感。 就在朱元璋准备下令处死宋濂的时候,朱标突然起身向金水河走去。在众目睽睽之下,太子一跃跳入河中。 侍卫们迅速跳入水中,将朱标救起。这一幕震惊了在场所有人,也让朱元璋的怒气为之一滞。 这一日的晚膳,马皇后发现桌上全是素菜。她向朱元璋解释,自己是在为宋濂祈福。 马皇后的这一举动,给了朱元璋台阶下。朱元璋当即下令,改判宋濂死罪为流放。 最终的判决结果是:宋濂免死,流放至茂州。他的次子宋璲与孙子宋慎被处死,长子宋瓒随同流放。 虽然保住了性命,但七十岁的宋濂不得不踏上漫长的流放之路。从繁华的江南到偏远的茂州,这对年迈的老人来说无疑是一种重大考验。 在流放途中,宋濂的身体每况愈下。到了洪武十四年五月,宋濂在夔州病逝,享年七十二岁。 这位曾经的开国功臣,明初三大家之一,太子的恩师,就这样客死他乡。直到明孝宗时期,四川巡抚马俊才为宋濂上奏申诉。 孝宗皇帝经礼部商议,为宋濂恢复了官职。从此每年春秋两季,朝廷都会在宋濂的墓前举行祭祀活动。 到了明武宗正德年间,朝廷追谥宋濂为"文宪"。这个谥号,代表着对宋濂一生清正品德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