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邓颖超腰部严重扭伤,用了许多方子都不见好转,周总理只好把一位女中医请进中南海。没想到她轻轻一捏,邓颖超的腰就不疼了。 1965年,邓颖超因腰部严重扭伤,多次治疗无果,最终在周总理的安排下,找到了罗有明。经过一次治疗,邓颖超的症状竟然迅速消失,身体恢复了健康。 此时,周总理向她询问名字,罗有明却一时答不上来。那时,她出嫁后,大家多称她为“王门罗氏”或“老王家”,以示与丈夫家族的联系。 周恩来听后笑着说道:“怎么还叫罗氏?新社会了,得有个名字。你在北京很有名,全国也有名,就叫‘罗有名’吧。”为了避嫌,她在之后的登记中,将“名”字改为“明”,于是便有了“罗有明”这一名字。 罗有明,原名罗颖,1904年出生在河南省的一个中医世家。家族里流传着一门正骨术,这项技艺在当地有着相当高的声誉。她的父亲是这一传统技艺的传承者之一,而罗有明作为家中次女,本应与家族的正骨事业无缘。然而,命运的安排往往充满了戏剧性。 从小,罗有明便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医术天赋。她的父亲在行医时,常常将她带在身边,传授她医学的基本知识。不到10岁,罗有明就能在父亲的帮助下给病人做一些简单的诊疗工作。 到了15岁时,她已经能够独立给患者看病,且诊断既迅速又准确。尤其是在她16岁那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凭借自己的医术,为一位被牛抵伤的患者治愈了伤势,从而一举成名。 尽管家族的传统规定“传单不传双,传男不传女”,即家族的技艺只能传给男丁,且在传承上严格遵循着这一规则,但她的父亲却在看到女儿如此非凡的才华后,破例决定让她继承家族的正骨术。因此,罗有明成为了罗家正骨术的第五代传人。 18岁那年,罗有明嫁给了同县的王治忠,成为了王罗氏。婚后的王家,原本繁荣富贵,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官司让王家家产一夜之间化为乌有。 王治忠外出谋生,最终音信全无,失踪多年。此时,罗有明不得不肩负起家中一切责任。为了生计,她开始在王家接手祖传的医术,行医救人,以此支撑家庭的日常开销。 年复一年的日子,她的医术愈发精进。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她不仅学习了大量的中医理论,还结合实践摸索出一套独特的骨伤治疗方法。她的诊所逐渐成为当地的名片,吸引了不少患者。 与此同时,王治忠的消息却如石沉大海般无声无息,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某一天,一名军人突然造访了她的家。 那位军人带来了一个震惊的消息:王治忠不仅活着,而且他曾加入过红军,成为了中央警卫团的一名军官。战斗中,王治忠受了重伤,急需治疗和护理。这个消息让罗有明既感到悲喜交加,又充满了无限的希望。她毅然决定跟随军人前往北京,照顾丈夫。 在北京,罗有明开始了新生活。除了专心护理丈夫外,她还主动提出为受伤的红军战士提供医疗帮助,成为了一名编外军医。 由于她出色的医术,迅速赢得了部队领导的高度评价,甚至获得了正式的军医资格。她的医术不仅在军事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还开始影响到更广泛的社会群体。 随着时间的推移,罗有明的名声愈加远播。她治愈的病人遍布全国,许多病人甚至不远千里赶来求医。她的诊所已经不再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于是,她决定退伍并返回家乡,开设了自己的私人诊所。诊所一度人满为患,甚至需要排队才能看上病。 尽管她的工作压力巨大,每天接诊的人数超过200人,但她从未懈怠,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精湛的医术,守护着患者的健康。 不仅如此,罗有明还破除了家族的陈规,决定将家传的正骨技艺公开传授。她参加了由卫生部组织的培训班,并将自己的医术传授给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 她的医术和贡献得到了国家的高度认可。为了更好地发挥她的技术优势,国家卫生部拨款建设了“罗有明骨伤科医院”,并任命她为医院的院长。在医院里,罗有明继续着她的医学使命,带领着一批优秀的医生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罗有明一生从医90多年,致力于骨伤治疗,成就斐然。她治愈了无数病人,尤其是在骨伤领域,影响深远。即使到了晚年,她依然坚持工作,直至年迈的105岁。在2008年10月,罗有明在睡梦中平静地辞世。
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