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读教员的年谱,1949-1950年期间,正是新中国百废俱兴、火热建设的时候

二萌小居士 2025-01-22 17:37:26

这两天读教员的年谱,1949-1950年期间,正是新中国百废俱兴、火热建设的时候,这时候的教员有多忙,几乎不用任何言语来形容也是能想象的到的。但即便是在这样忙的情况下,教员做了什么事呢?说出来大家可能不敢相信,那就是回信。 在这一年多的日常中,可以经常看到,只要有闲暇时间,教员就要给寄来的来自五湖四海的信件回复,近到亲戚师友,远到萍水之交,几乎是逐一回复,有时候一天甚至要回复几十封信,这是一个什么概念?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工作量?试想一下,现在让我们一天整理几十封电子邮件,能做到的都寥寥无几,而这么大工作量,只是教员在百忙之中难得的闲暇时间所为,这样的精力、这样的耐心、这样的亲和力、这样的记忆力,当真是令人折服。 再来说说教员收到的这些海量的信的主要内容,有趣的是,除了极少数涉及工作之外,绝大多数都是来叙旧的家长里短,在向教员致以问候的同时,表明自己的生活困难,希望教员能在北京或者生活的当地为其安排工作。我在读到这一部分时,着实是有点吃惊,这种情况到了什么程度呢?抛开亲戚朋友不谈,有些几乎是只见过一面的都来攀关系,像什么辛亥革命后教员从军时的班长、曾参加过新民学会活动的不知名友人等等,三四十年之前的浅交,有的甚至连朋友都算不上,此刻竟一窝蜂全跑过来向教员问候诉苦、希望安排工作,这是啥意思?又是啥目的?我们不用想也都知道了。 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员仍然是认真了解了他们所反映的情况,能由自己解决的就劝他们自己解决,实在困难难以为继的,也指示有关部门了解详细情况,如情况属实,再酌情进行合理的帮助。绝大多数要求安排工作或者想来北京的请求,几乎全部婉拒,无一例外。读到这里,就感觉教员对于这些事情也是很关心关切,在他的回信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句话就是“生活困难,深表同情。”以我狭隘的眼光,真的是被这种事无巨细、一视同仁的态度和伟大所折服了。这该是怎样的一种胸襟与情怀呢?如果换成我们,恐怕就和祁厅长一样,恨不得该安排的全都给安排了……这,可能也就是我们的局限所在了。 致敬教员。

0 阅读:58
二萌小居士

二萌小居士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