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杀人同样也应当判处死刑。 从情感的角度来说,受害者及其家属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倘若凶手因为未成年的身份而免去死刑,这对他们而言是极为残忍的。就像2004年石景山的那起案件,未成年的罪犯由于不会被判处死刑便谋划大案,在判刑之后还相视发笑,这实在是让人无法接受。 从社会影响的角度来看,若未成年人杀人不判处死刑,在某种程度上会传递出一种不良的信号。一些心怀不轨的未成年人可能会认为,自己拥有未成年人这一“免死金牌”,从而更加肆意妄为。这不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序良俗,也会让民众对司法的公正性产生质疑。 从责任与行为对等的角度而言,杀人是一种极其严重的罪行,无论犯罪者的年龄如何,都必须为自己的行为承担相应的后果。未成年人虽然在生理和心理上可能尚未完全成熟,但这并不应成为他们逃避最严厉制裁的理由。如果仅仅因为年龄小就免去死刑,那如何能体现法律在惩治严重罪行时的严肃性? 当然,也有人会提出未成年人还处于身心发展阶段,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应该给予他们改造的机会。然而,这并不与判处死刑相冲突。法律可以在完善保障未成年人权益的同时,对于那些犯下不可饶恕罪行的未成年人给予相应的刑罚,包括死刑。这样做并非是对未成年人权益的忽视,而是在公平、正义与保护全体公民权益之间寻求一种更为恰当的平衡。 在法律面前应该人人平等,未成年人在享有特殊保护的同时,也不能逾越法律的底线,尤其是在涉及到杀人这种严重罪行的时候。只有这样,法律才能真正成为保护民众、维护社会正义的坚盾,让每一个人都能在法治的阳光下感受到公平与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