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表面来看,李宁目前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在增长方面。
但是,如果进一步拆解后可以看到,李宁之所以会出现增长难题,很大原因在于其一直沿用的“单品牌”策略。
2015年,李宁正式提出“单品牌、多品类、多渠道”战略,聚焦篮球、跑步、健身、羽毛球以及运动生活五大核心品类。但是,在后期的实际运营中,李宁并非严格按照“单品牌”策略来操作——在“李宁”这个主品牌下,李宁还延伸出了“中国李宁”、“李宁YOUNG”、“李宁1990”等多个子品牌。
围绕“李宁”打造品牌矩阵的好处很多,其中最明显的自然是可以借助主品牌快速打响子品牌的名气,不需要再花大力气做营销,但也很容易出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情况,例如2022年突然出现的“李宁大佐”事件,原本只是子品牌的问题,但最终对整个李宁品牌系列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除了容易出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情况之外,“单品牌”的另一大缺陷就是很容易触及天花板。
相比之下,另一大国产运动品牌安踏很早就看到了这一点,跟李宁截然相反——安踏一直走的都是多品牌方向。在公开场合中,丁世忠曾表示“品牌是没办法在短时间做出来的,要花20年,甚至50年”,品牌是最宝贵的资产,不能轻易改变和放弃,需要改变的只是品牌背后的产品和供应链,是让品牌焕发出更大的价值与魅力。
据资料显示,丁世忠先后将俄罗斯及东欧市场的运动休闲品牌Sprandi(斯潘迪)、日本运动品牌DESCENTE(迪桑特)、韩国高端户外品牌KOLON SPORT(可隆)、童装休闲品牌KINGKOW(小笑牛)、拥有Arc`teryx(始祖鸟)和Salomon(萨洛蒙)American Sports(亚玛芬体育)、国产女性运动品牌MAIA ACTIVE收入囊中。也正是通过频繁收购成熟的体育品牌,安踏实现了迅速成长。从业绩来看,安踏营收从2008年的46.27亿膨胀至2023年的623.6亿,15年翻了足足14倍。从这个角度而言,走多品牌策略的安踏则拥有更大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