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哈军工院长陈赓办公室冲进一个女孩,她大声问:“凭什么不录取我,我就要上。” 陈赓“你谁家的孩子?“ 1960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招生季。在众多报考的学子中,有一位叫左太北的女孩格外引人注目,她以优异的成绩轻松跨过了录取分数线。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录取通知书即将发出时,一份政审材料却让这位品学兼优的考生陷入了困境。在当时的招生制度下,政审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关卡,而左太北的档案中出现了一个"国民党伯伯"的字眼。 负责审核的工作人员按照惯例,直接否决了这份入学申请。 左太北的父亲左权,是黄埔军校第一期的优秀学员,后来成为了八路军的副参谋长。 在抗日战争时期,左权将军在太行山区指挥作战,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作为一名军事指挥员,他的才能得到了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高度认可。 1939年,经过朱德和康克清的介绍,34岁的左权与年轻的革命女性刘志兰喜结连理。刘志兰是一位充满革命热情的进步青年,在抗日战争爆发后,毅然决然地奔赴延安,投身革命事业。 这对革命伴侣的结合,为革命队伍增添了一段佳话。不久后,他们迎来了爱情的结晶,一个可爱的女儿降生了,这就是左太北。 彭德怀为这个女婴取名"太北",寓意深远。这个名字与另一位革命家刘伯承的儿子"太行"相呼应。 在革命战争年代,革命家庭的组建往往伴随着分离。为了保证妻女的安全,左权将刘志兰和年幼的左太北送往了延安。 这个决定让母女俩躲过了后来的战火,但也成为了这个家庭最后的团聚。1942年5月,在日军的疯狂进攻下,左权为掩护总部突围,在山西辽县十字岭英勇牺牲。 1942年,日军在华北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这次行动代号"铁壁合围",投入了超过3万名精锐部队,目标直指八路军总部。 日军采取了极其严密的行动计划,部队携带干粮,不住村落,不生明火。这些措施使得八路军的情报网一时难以察觉敌人的真实意图。 5月23日,当日军的包围圈已经形成时,八路军总部才意识到形势的危急。在彭德怀和左权的指挥下,总部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分散突围。 当时的八路军总部只有一个特务团的兵力,面对敌人的重重包围,形势十分严峻。部队携带着大量的机要文件和后勤物资,行军速度受到很大影响。 24日夜晚,总部机关开始转移,但由于人员众多,一夜只行进了二十多里路。队伍在十字岭地区不得不暂时停歇,上万人和大量牲口挤在这片狭长的山地。 天刚破晓,日军的主力部队就发现了八路军的踪迹。敌人立即从两翼包抄,动用飞机侦查轰炸,试图将八路军一网打尽。 在这危急时刻,左权主动请缨担任后卫,掩护总部机关突围。他带领部队与敌人展开激烈战斗,为总部机关争取宝贵的转移时间。 随着战斗的持续,大部分机关人员已经突出重围。左权站在山坡上指挥剩余人员撤离,日军的炮火不断向十字岭倾泻。 就在部队即将通过山垭口的最后时刻,几发炮弹呼啸而来。左权被弹片击中头部,壮烈牺牲,成为八路军在抗日战场上牺牲的最高指挥员。 多年后,彭德怀在中南海的一次散步中,向左太北讲述了父亲牺牲的细节。他说,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军人,左权完全可以在第一颗炮弹落下后躲避。 但是,面对山顶上密集的部队和物资,左权选择了坚守岗位。 这次谈话让左太北对父亲的牺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父亲牺牲时,她还是一个婴儿,对这段历史只能通过他人的讲述来了解。 彭德怀对左太北格外关心,每当从前线回来,都会在周末把她接到自己家里。在延安的窑洞和宝塔山下,彭德怀给她讲述着关于父亲的故事。 在得知政审未通过后,左太北直接来到了哈军工校长陈赓的办公室。陈赓见到这个年轻的访客,立刻认出了故人的影子。 当得知左太北因政审问题无法入学时,陈赓立即联系了负责政审的工作人员。他强调左权烈士的女儿、在彭德怀身边长大的孩子,政审怎么会有问题。 这是陈赓担任校长以来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为学生"走后门"。在他看来,这不是破例,而是纠正一个不应该发生的错误。 左太北最终如愿进入哈军工学习。她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投身于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 作为烈士的后代,左太北从未借此谋取任何特殊待遇。她住着最普通的房子,用着最简单的家具。 她和丈夫沙志强的生活极其朴素,家里的沙发用了二十年,餐桌餐椅也一直没有更换。在军工系统工作期间,她参与了多个重要的国防建设项目。 在哈军工的学习经历,让左太北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父亲的选择。她将父亲在十字岭的抉择,转化为自己投身国防建设的动力。
1960年,哈军工院长陈赓办公室冲进一个女孩,她大声问:“凭什么不录取我,我就要
生活中的小技巧
2025-01-23 12:25:45
0
阅读: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