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前506年,伍子胥随吴王阖闾攻打楚国,取得了一系列胜利,最终攻破楚国都城郢都。此战后的胜利庆典并未完全让吴王阖闾高兴,而伍子胥却因自己的复仇计划而激动异常。原来,伍子胥的复仇目标并非吴国的敌人,而是楚国的平王——一个曾屠戮其家族的暴君。
伍子胥之所以恨楚平王,源于年轻时楚平王强行娶太子建的新娘,导致伍子胥的父亲和兄长在冲突中被杀,伍子胥逃亡至吴国。数年后,他凭借过人的智谋和军事才能,一跃成为吴国的重要将领,并且深得吴王信任。战争胜利后,他带领队伍前往楚平王墓地,愤怒地鞭打楚平王遗骸300鞭,完成了自己多年的复仇梦想。
然而,伍子胥的仇恨并未止步于此。随着吴国与楚国的不断交锋,春秋历史中的另一悲剧也悄然展开——蔡昭侯的覆灭。蔡昭侯因与楚国权臣囊瓦的争斗被迫投奔吴国,然而吴国虽帮助其反击楚国,却在秦国的压迫下发生内乱。蔡国本已岌岌可危,最后遭到楚国的致命打击。蔡昭侯的失势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悲剧,也反映出小国在强国之间生存的艰难。
1955年,在寿县古城的施工过程中,一座春秋时期的古墓被发现,墓中出土的青铜器和铭文揭示了蔡昭侯与吴国、楚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外交关系。这些历史遗物的发掘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证据,证明了春秋时期小国在大国之间挣扎求生的困境。
这段历史不仅展示了伍子胥的复仇,也让我们看到了当时国家政治斗争的复杂性以及小国在历史长河中的脆弱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