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在授衔仪式前,毛主席看到上将名单中没有李克农,就问:“上将为何没有李克农?”赖传珠坦言:“有人反对!” 李克农,1899年生于安徽巢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少年时期,他接受了新式教育,思想逐渐进步。1918年,李克农加入了当时颇具影响力的无政府主义团体安社,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 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李克农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他担任《国民日报》编辑,撰文批评时政,揭露军阀的腐败和残暴统治,因而遭到军阀的迫害,被捕入狱。在狱中,李克农坚定了革命意志。 出狱后,李克农于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李克农与潘汉年等人在上海创办了一份小型报纸,以此为掩护,开始从事地下秘密工作。 1928年,李克农接受周恩来的委派,与钱壮飞、胡底组成特别行动小组,打入国民党特务系统内部。凭借过人的智慧和勇气,李克农成功渗透进国民党最高特务机关,获取了大量绝密情报。 在上海期间,李克农还结识了赵瑛,两人后来结为夫妻。在革命斗争中,赵瑛给予李克农以深厚感情和无私帮助,是李克农事业的坚强后盾。 1931年,顾顺章叛变并供出了中共在上海的秘密机关情况,党中央面临空前危机。李克农获悉情报后火速赶往上海,通过紧急联络陈赓、周恩来等领导人,使党中央机关和人员得以及时转移,避免了一场灭顶之灾。 抗日战争爆发后,李克农领导情报工作,为中共中央提供日寇和国民党的重要情报。1945年,蒋介石三次发电召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李克农及时获取国民党内部信息,断定此举是个圈套,为毛泽东去与否提供了决策依据。 解放战争期间,李克农继续发挥情报特长,配合野战军作战。他多次识破国民党特务的阴谋诡计,保障了党中央和解放军首长的安全。北平解放前夕,李克农率部进驻,清查国民党特务机构,确保了北平的平稳过渡。 建国初期,国民党特务依然活跃,对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安全构成威胁。李克农与公安部门密切配合,侦破国民党"万能台"等潜伏机构,挫败多起针对毛泽东、周恩来的暗杀阴谋,为新中国的安全稳固立下了汗马功劳。 李克农一生鞠躬尽瘁,在隐蔽战线和情报工作上建树卓著,是中共情报事业和隐蔽斗争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为革命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但由于情报工作的特殊性,他的功绩长期不为人所知。 1955年,中央军委决定为在革命战争年代建立卓越功勋的将士举行授衔仪式,以表彰他们的贡献。在最高军衔上将的名单中,却独独没有李克农的名字。 毛泽东审阅名单时,发现李克农缺席,便询问负责此事的赖传珠。赖传珠坦言,有人反对授予李克农上将军衔,理由是他从未带兵打过仗,论资排辈,比不上那些常年征战沙场的将领。 毛泽东听后非常不悦。他指出,李克农虽没有直接指挥作战,但在隐蔽战线和情报工作上,建立的功勋无人能及。没有他运筹帷幄、舍生忘死的努力,革命胜利的道路将更加艰辛。 毛泽东强调,衡量一个人的贡献,不能只看表面,而要看实质。那些在敌后默默工作、不为人知的同志,同样值得尊重和表彰。否则,无异于是否定党的隐蔽战线工作。 面对毛泽东的坚持,原本持反对意见的人不得不让步。最终,在毛泽东的授意下,李克农获得了授衔,成为开国上将。这是对他多年来艰苦卓绝工作的肯定,也坚定了隐蔽战线同志的信心和决心。 李克农的授衔彰显了毛泽东的远见卓识和真挚情怀。他看重每一个为革命事业浴血奋战的同志,不让任何一个人的功劳被遗忘或抹杀。这种胸怀和视野,是一代伟人的风范,也是革命事业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 李克农上将的称号,不仅仅是一种个人荣誉,更是一面闪亮的旗帜,鼓舞和激励着后人继续努力,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力量,哪怕默默无闻,也光荣无比。
1955年,在授衔仪式前,毛主席看到上将名单中没有李克农,就问:“上将为何没有李
熹然说历史
2025-01-24 22:04:59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