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四方面军是一个比较大的“山头”,毛主席建议在授衔时控制其数量。最终,元帅和大将分别只有1人代表四方面军,57位上将有10人来自鄂豫皖苏区。是否还有人有资格位列上将? 鄂豫皖这片红色土地,是我们党早期革命的重要阵地之一。1927年的秋收起义和黄麻起义,点燃了这里的星星之火。不久,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就建立起来了,党领导的革命武装也逐渐发展壮大。 在这片根据地里,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革命英才。就拿后来成为开国上将的王树声来说吧,他21岁就参加了黄麻起义,不到30岁就当上了红四方面军的师长。这些年轻有为的将领,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迅速成长,成为了革命事业的中流砥柱。 到了1931年的时候,鄂豫皖根据地的武装力量已经发展到5万多人,编成了两个军,4个师。这支部队不仅数量不少,战斗力也是一等一的强。仗着有这些铁军,鄂豫皖根据地才能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下,不断扩大红色区域,巩固革命成果。 后来,鄂豫皖革命遭遇到严重挫折。但是在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这支部队转战川陕,继续高举革命大旗,最终发展成为红四方面军。虽然改了名字,但这支部队骨子里的鄂豫皖军工,早已深深地铸进了红四方面军的血脉之中。 抗战爆发后,红四方面军转战陕甘宁边区。在艰苦的环境中,这支部队出色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可惜的是,西路军在河西走廊的失利,让红四方面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次教训,让大家更加认识到了革命斗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不过,王树声等一批优秀将领并没有被挫折击倒。抗战期间,他们转战晋冀豫、太行等抗日根据地,出色完成了敌后抗战的任务。这些将领不仅军事才能出众,而且也是抗日军民的主心骨。他们的表现,为红四方面军赢得了崇高的威望。 解放战争时期,红四方面军将领更是建立了赫赫战功。在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过程中,王树声等人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不仅协助刘邓指挥若定,而且还出色完成了剿匪等任务。特别是王树声,还亲自指挥歼灭了汪伪军的主力。这些辉煌战绩,为红四方面军赢得了"铁军"的美誉。 当然,红四方面军的将领们不仅善打仗,而且也高度重视思想建设。像王树声,就曾经在延安参加了抗大和马列学院的学习。正是因为这些将领们能够把马克思主义与军事实践相结合,才能够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毫不夸张地说,没有这些将领的英明指挥,就没有红四方面军的辉煌战绩。 1955年,新中国进行第一次授衔。毛主席和党中央高瞻远瞩,决定要控制红四方面军的授衔数量。表面上看,这似乎有点不公平,但其实是一招妙棋。 当时,红四方面军的规模太大了,高级将领又太多。如果全都照单全收,势必会影响到其他部队的积极性。再说,当时国家百废待兴,军队也要精简。保留一支精干的队伍,比庞大的编制更重要。 在这次授衔中,徐向前被任命为元帅,王树声和徐海东被任命为大将。这三位可以说是红四方面军的代表人物。徐向前是红四方面军的主要缔造者,而王树声则是最杰出的将领之一。至于徐海东,他虽然后来独立建制,但根红苗正,也算作红四方面军的功臣。 有人或许会问,像陈昌浩、李先念这样的元老,为什么没能位列上将之席呢?原因其实很简单。陈昌浩虽然资历很老,但他在苏联待了十几年,错过了抗战和解放战争。李先念虽然战绩赫赫,但在授衔前已经调离军队系统。这两位元老,都因为特殊原因与上将失之交臂。 当然,不能位列上将,并不意味着这些将领的贡献就被抹杀了。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正是有了他们的辛勤工作,才有了新中国的欣欣向荣。 这次授衔是比较公平合理的。它既肯定了红四方面军的历史地位,也为其他部队留下了成长的空间。更重要的是,它为新中国输送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这些将领,后来成为了各条战线的中流砥柱,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红四方面军是一个比较大的“山头”,毛主席建议在授衔时控制其数量。最终,元帅和大将
鹏天玩转旅游
2025-01-24 22:30:26
0
阅读: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