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1月15日上午,蒋介石召集在重庆的军政要员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商议防御

史记峰会 2025-01-24 23:04:54

1949年11月15日上午,蒋介石召集在重庆的军政要员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商议防御和迟滞解放军进攻的策略。 顾祝同、肖毅肃等人简要介绍了一下前线的紧急情况。 听完后,蒋介石脸色阴郁,说:“前方的情况大家已知道了。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共军今日要攻我贵州省会贵阳了,共军真是太狡猾了。” 参会的将领们大都悲观失望,上次蒋介石来重庆开军事会议时,大家都认定解放军要从北线进攻四川,而现在解放军却从川东和川东南方面发起攻击,真是失算了。 蒋介石讲完后,见谁也不愿先发言,便说:“其他什么问题都不要去说了,今天开会的目的就是商议阻敌谋略。大家有什么随便说吧。” 于是,气氛开始活跃起来,众将领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开了。直到下午,才议定出几条措施:一是急令国军四十四军陈春霖部、贵州保安第一旅,分别沿乌江布防,协同宋希濂(时任川湘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部,凭借乌江天险,阻止解放军前进。二是由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发布命令,让军长陈春霖派人迅速将乌江大桥彻底破坏,以阻止解放军渡江北上;命令一一0师师长雷鸣,指派专人,组织力量,马上将大巴山通往陕南解放军出击方向的道路予以完全破坏。三是命令西南补给区迅速准备大量烈性炸药和其他爆炸器材备用。 会议还规定,上述命令和所需要的炸药及其他爆破器材,由西南军政长官公署派高参或分配在该署工作的“国防部”官员乘专车送达各部队,并在所派高参或部员监督下迅速执行,待完成任务后再回重庆报告。 由于贵阳军情紧急,蒋介石在会议特别要求陈春霖在破坏桥梁后,马上到乌江北岸向贵阳方向派出前哨部队。 可以看出,蒋介石召集的这次会议,并没有议出什么高招。除了消极防守外,就是炸炸炸。以破坏道路来企图阻滞解放军的强大攻势,这其实是穷途末路者的绝望举动,意义并不大。 11月16日,蒋介石派蒋经国亲自到川东前线去找宋希濂等人了解军情。临行时,蒋介石给宋希濂、钟彬、陈克非、龚传文、刘平、顾保裕等将领各写了一封信。蒋介石的分别去信,引起了宋希濂极大的不满,认为战局紧张之际,蒋居然还是诸多猜疑,对将领们搞分化。 11月20日,解放军已经攻到川东重要门户白马山附近。随着前线不断失败的消息传来,重庆的国民政府军政大员们一片惶惶然,而城内的大小旅馆里,住满了由外地逃来的大小官员。自10月14日广州解放后,国民政府的各部门和“国防部”各厅局全部搬到了重庆。 蒋介石从来自各方面的情报分析,重庆守不住,很快会被解放军攻占,他也清楚大势已去,便令毛人凤派人先到西昌去进行布置,以便四川不保时,逃到西康去。 这时,解放军的先头挺进部队离重庆已越来越近,蒋介石决定放弃重庆,逃往成都。他一面命令毛人凤赶紧派人进行爆炸和屠杀,一面让阎锡山把“行政院”办事机构迁往成都。 11月27日,重庆的国民政府各部门乱成一团糟。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已停止办公,长官张群被蒋介石派到成都,让四川省和成都市做好接纳重庆撤退官员的一切食宿准备。 11月28日,行政院长阎锡山率国民政府机关人员由重庆逃迁成都。同日下午。侍从人员陪着蒋介石最后一次巡视重庆市区。满街一派荒乱景象,人们步履匆匆。 蒋介石首先来到民族路、民权路、邹容路交汇处的路口,仰视着高达27.5米的抗战胜利纪功碑许久。然后,又驱车来到杨森的重庆卫戍总司令部,这里只剩下两名副官和几名卫士看守办公室。最后,又来到抗战时期的军事委员会办公地址,凝视良久。 这时,蒋介石的老眼里流出了哀叹的泪花,视线竟模糊起来,说:“啊,一切皆成为过眼云烟,往事不堪回首!” 这一幕在蒋经国的记忆中也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他后来回忆说:“父亲在他从前的办公室里走了一遍,这间办公室中的一桌一椅,一草一木,无一不是在抗战期间曾经陪伴父亲六个年头的东西。父亲睹物伤情,在准备离开的时候,他对室内的每一物件,都显露出深切的眷恋。最后,当看到壁上挂着一幅军用地图,就命我把它取下烧毁,然后才乘车回去。当坐车走到半路的时候,街道已经挤满了逃难的人群,水泄不通,汽车无法通过,父亲便只好下车步行,走回居所。” 11月29日,重庆市区内更加混乱不堪。大小官员争先恐后往成都逃去。由于各人地位不同,逃跑时的待遇也就不一样。高级行政官员和高级将领坐着飞机逃往成都;大多数中下级官吏和将领则乘坐汽车拼命逃窜;还有不少人只好徒步向成都逃去。从重庆到成都的公路上,挤满了逃跑的车辆和人群。 蒋经国怕又出现什么危险,急忙请蒋介石在晚上10点赶赴机场。这时,山洞林园前的公路上汽车拥挤,交通堵塞,混乱不堪。蒋介石的坐车也被堵了3次,不得已下车走了一段路。后又改乘吉普车往前赶,午夜才到机场,随即登中美号专机夜宿于白市驿机场。这时,重庆市区的爆炸声连成一片,这是保密局的特务在启爆一批又一批重要目标。 11月30日早晨6时,蒋介石逃离了重庆,此时,距山城解放不过几个小时。

0 阅读:37
史记峰会

史记峰会

以史为鉴,通晓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