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一位79岁、身体虚弱的老人,趁着日军暂时离开,悄悄放走了34名被日军

哈皮的高高 2025-01-25 00:19:44

1944年,一位79岁、身体虚弱的老人,趁着日军暂时离开,悄悄放走了34名被日军抓来的年轻妇女,就在他正要悄悄离开时,却意外遇到了返回的日军,情急之下,老人用尽全身力气,向日军冲了过去。 (信息来源:掌上双峰2022.7.7双峰民间抗日英雄谱) “老兵不死,只是凋零,”这句话,放在77岁的李定六身上,显得格外沉重,他不是职业军人,却用生命最后的怒吼,诠释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抗战精神,他跟儿子李继昌的故事,就像两颗明亮的星星,照亮了那段充满风雨的时光。 在双峰县,李家父子的墓前,一场震撼人心的吊唁仪式正在上演。一大早,四面八方的乡亲们便如潮水般涌来,密密麻麻地将墓地围得水泄不通。 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鞭炮硝烟味,与人们的悲恸哭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股沉重的哀伤氛围。 现场哭声震天,每一声啜泣都饱含着对李家父子的不舍与怀念。这场自发组织的吊唁活动,规模之大,堪比一场盛大的大型追悼会,而且令人震惊的是,它足足持续了七天之久。 在这七天里,前来悼念的人络绎不绝,他们用自己的方式,送别这对深受大家敬重的李家父子,整个场面庄严肃穆又充满悲戚,成为当地一段令人难忘的记忆 。 送葬队伍绵延数里,沿途鞭炮屑厚达一尺,可见民心之悲痛,敬意之深厚,有人挥笔写下挽联:儿子英雄,父亲豪杰,真乃父子双英烈;国恨家仇,家国同仇,此恨绵绵无绝期。 这副挽联,既是悼念,也是控诉,更是对未来胜利的期盼,我们不会忘记他们,正是千千万万个像他们一样的人。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习武之人多如牛毛,但像李定六这样,侠肝义胆,从不仗势欺人,乐于助人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 他烟酒不沾,只喝清茶,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在当地口碑炸裂,他深受老师朱聪八的影响,不仅练就了一身好功夫,更重要的是,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和侠义精神深深地扎根在他的心中。 这种精神还成了他家庭教育的核心,他时常教育子女,要以国家民族大义为重,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中国人,一个行侠仗义的中国人,一个热血勇敢的中国人。 这些看似“老掉牙”的道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却显得格外珍贵,也为儿子李继昌后来走上抗日救国的道路埋下了重要的种子。 李定六的教育,在李继昌身上开花结果,李继昌不负父亲的期望,考入了黄埔军校第七期,并在南京的骑兵科深造三年,成为一名优秀的军官。 他对步兵、骑兵、炮兵、工兵的各种作战方法和技巧都很熟悉,妥妥的军事人才,放到今天,那也是“兵王”级别的存在! 1939 年末,抗日战争局势胶着,昆仑关战役打响,这场战役关乎战争走向,备受瞩目。李继昌所在部队迅速投入战斗。 战场如同人间炼狱,炮弹轰鸣,硝烟弥漫,血腥刺鼻,只剩生死较量。李继昌毫无惧色,冲在队伍最前方,呼喊着鼓舞士气,带领战士们勇猛无畏地冲向敌人,与敌人展开激烈近身肉搏,每一次冲锋都饱含着对胜利的渴望和对祖国的忠诚 。 在激烈的战斗中,他不小心把左脚弄伤了,即使在200师师长戴安澜的命令下,他可以撤下火线,但他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留下,为了夺回被日军占领的九塘阵地,他拖着受伤的腿,继续战斗,直至最后一刻。 九塘,成了李继昌最后的战场,面对蜂拥而至的日军,他毫无畏惧,率领部下顽强抵抗,直到最后一颗子弹射出,最后一口气吐出。 枪林弹雨中,李继昌冲锋在前,将生死置之度外。密集子弹穿透他的身躯,他摇晃着仍努力支撑,眼神坚毅不甘,最终倒在血泊,献出年轻生命,谱写英雄之歌。 远在家乡的李定六听闻儿子牺牲,如遭晴天霹雳,呆立当场,心中满是酸楚,想起儿子小时候的画面,痛不欲生。 但悲痛之余,他心底升起一丝骄傲,他知道儿子为国家和民族而战,死得其所,其英勇事迹将被铭记,成为家族的骄傲。 儿子继承了父辈的志向,为国家献出了生命,真是死得光荣,这种骄傲,也化作了熊熊燃烧的怒火,加深了他对日寇的仇恨,更加坚定了抗日的决心。 1944年农历五月,日军入侵双峰,县城危急,民众流离。77岁的李定六因病体虚弱,被家人送往双峰山避难。 5月18日,其子李汉初先送父至山中人家,随后携妻儿前往衡阳桥亭避难,计划安顿后再接父团聚。 然而,谁也没想到,这竟是永别,李汉初离开后不久,一队日军闯入山里,到处搜捕妇女,实行惨无人道的暴行,他们把三个女人抓起来,关在了李定六暂时的住处。 李定六及时察觉到日本兵的行踪,赶紧躲进了山洞,看到日军把那些妇女拉进屋里,他心里火冒三丈,他无法眼睁睁地看着这些无辜的妇女遭受日军的凌辱。 身体不适的李定六回小屋时遇日军哨兵。他假装屋主,趁哨兵不备突袭,夺刀杀之,救出被囚妇女逃往山下。 #我在罐头搞创作#

0 阅读: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