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老家吊唁一位去世的老人,我遇到了比较尴尬的场面。 回家乡的路车程不足半小时,心

单挑小王者 2025-01-25 14:08:11
回老家吊唁一位去世的老人,我遇到了比较尴尬的场面。 回家乡的路车程不足半小时,心路却越来越漫长… 老家的乡情民俗,不仅越来越淡,而且已经渐渐沾染上铜臭味。 这天,村上一位83岁的老人走了,我回去吊唁时,按习俗,送上万响大地红、草钱纸一刀、礼俸20元。 三叩九拜老人后,参加丧家办的答谢宴。 一个年轻小伙子,在嘀咕:老师一家子,拿铁饭碗,有房有车,不哇在村子里,就是在外工作的人中,混得还可以,也好意思跟屋里(村子里)人一样,只上20元礼钱。人家一桌酒菜,少说也要七八百元。出少钱,揩油水。 我听了,内心有点惴惴不安,他亵渎我对逝者的尊重和生者的安慰的善良心愿。回言不是,不说也不是。 幸好一位七十多岁的叔辈出面,才解了围:你小孩子,不懂,就不要胡言乱语! 家乡办白事的规矩,在年轻人的脑海里荡然无存了。 这位叔叔趁机向在场的年轻人,讲解家乡的丧葬习俗。 村里老人去世,丧家办酒席,是白喜事,叫吃白。就是白吃,参加丧礼的人是不上礼金的,只奉上鞭炮草纸。去的人越多,说明老人生前在村子里越有人缘,越受尊敬,子孙后代也感到有面子。你不去,反而是看不起丧家。 古人云:烧崽的纸。意思是给逝者叩头,实质是给子孙后代叩头。办丧事人家,欢迎大家白吃,你不去,反倒是轻视人家。 后来,乡俗变了,最早上2元礼,钱不多,把它视作寄托哀悼的载体。 慢慢礼金重了,上礼金也有规矩:三服内的200元,五服内50元,血缘关系远的20元。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个规矩,反映了村民的智慧。如果不统一,容易滋生攀比之风,产生矛盾隔阂。 母亲在生前,就叮嘱我:村子里有老人去世,一定要赶回来参加丧礼。我重人,人重我。上礼该上多少,就上多少,不要破规矩。不要听别人闲言碎语,多了别人跟不起,会受埋怨,少了,别人会看不起。 谨遵母训,不敢越雷池一步。 星转月移,新陈代谢。老一辈的人慢慢离开,我终究要进入最大的一辈。乡风浸淫铜钱味,如果村人渐渐以金钱衡量乡情,我怎么去处理这复杂微妙的关系? 今天有叔辈帮忙解围,他日再遇难言事,情何以堪? 现在我终于明白也理解,外出谋生的人,他们不回来参加葬礼的深层原因! 回城,走向停车的地方,我一步三回头,母训、乡俗、渐变的民风,谁能告诉我,我如何寻找到平衡点? 回家乡的路,愈走愈艰难! 随着时代变迁,乡愁难道只能在梦中圆?
0 阅读:61
单挑小王者

单挑小王者

单挑小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