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一个日本人为了掩护抗联转移,孤身击毙了20多名日军,日军为了泄愤,就把他的头颅砍了下来,并把他的尸体砍成十几块! 1936年,福健一夫作为东亚土木会社的工头被派往中国。 他的任务是监督中国工人修建铁路。 原本他以为中国是一个富饶的国度,金银珠宝遍地,而实际看到的却是满目荒凉和尸横遍野。 成群的中国工人被压迫,忍饥挨饿。 福健一夫由于身处敌人阵营,他不得不压抑自己的情感。 作为工头,他始终善待手下的中国工人。 即使上级多次批评他对工人过于宽容,甚至要求他与工人一起劳动,福健一夫仍然坚持自己的人性原则。 1938年,福健一夫正在与中国工人一起赶工时,中国抗联战士突然发动袭击,解救了所有被压迫的工人。 福健一夫被俘,那些曾受到他善待的中国工人纷纷为他求情。 抗联战士们调查后决定放他一马,然而福健一夫却提出他希望加入抗联部队。 中国抗联的指挥官杨靖宇不禁感到疑惑。 一个日本人竟然希望加入抗日的中国军队。 杨靖宇询问福健一夫为何做出这个决定。 福健一夫明确表示他反对日本的侵略行为。 杨靖宇决定接纳他。 虽然福健一夫的忠诚已经得到验证,抗联部队还是没有立即给他武器,他只被安排做一些杂务。 但福健一夫从未抱怨,尽管年纪比大多数战士要大,身体也不算强壮,他总是抢着做最艰苦的工作。 最终,他被授予武器。 战斗中,一次,杨靖宇带领部队行进时不慎误入日军重兵把守的公路,双方因语言不通一度陷入紧张局面。 在这危急时刻,福健一夫挺身而出,用流利的日语与日军交涉,成功化解了危机。 这一举动让他的中国战友们更加认可他。 1942年,他被派遣去储备入冬粮食。正当他辛苦完成任务后,一名抗联连长将粮食的位置泄露给了日军,导致粮食被劫走。 福健一夫所在的小分队遭遇了日军的追击。 为了掩护其他战友,福健一夫和负伤的战士小万顺决定留下来与敌军拼死一搏。 尽管福健一夫身患疾病,身体虚弱,但他与敌军激烈交战,成功击毙20多名日军士兵。 最终,他在敌人的枪口下壮烈牺牲。 日军得知他是日本人后,怒火中烧,将他的尸体肢解,连全尸都未能留下。 而当抗联战士们回到现场时,福健一夫的遗体被肢解,头颅被扔在一旁,战友们无言地为他脱帽敬礼,将他和小万顺一同火葬。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纪念这位为中国献出生命的异国战士,人们在东宁要塞的旧址上为他竖立了雕像。 抗战中还有像福健一夫这样的人,比如伊田助男。 在吉林省的一座烈士陵园里,埋葬着一位名叫伊田助男的日本人。 在他被困在吉林省与中国游击队激战期间,他深知,自己身处的部队不仅是侵略者,还是一支为法西斯政权效力的军队。 伊田助男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决定以一种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战斗发生在马家屯附近,东北抗日联军与日军之间展开了对抗。 在战斗间隙,中国游击队士兵意外发现了一辆被破坏的日军车辆,并在附近的松林中找到了一具日本士兵的尸体。 这具尸体身上竟然有一封用日语写成的遗书。 伊田在遗书中提到,虽然自己身陷困境,无法加入游击队并共同反抗法西斯,但他依然通过自己的方式支持中国的抗战事业。 他将自己的10万发子弹赠送给了中国游击队,指示它们藏匿在北面松林中。 伊田在遗书最后表明,尽管自己将自杀,他的革命精神将永存。 遗书的结尾提到他是关东军的辎重队员,也是共产党员。 中国游击队收到了这份遗书,并将伊田助男的遗体与其他抗日烈士一同埋葬。 清明节那天,当地人民和抗日游击军在墓前举行了纪念活动。 活动中,参与者提议将马家屯小学更名为“伊田小学”。 伊田助男的行为令日军上层愤怒,日本关东军内部对伊田的反战行动进行了严厉的惩罚,涉及的军官被集体整顿,部分军团的编制甚至因此被撤销。 参考文献:[1]吕永华.牺牲在东北抗日战场上的两名日本国际主义战士——伊田助男、福健一夫抗日事迹述略[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23(2):35-38
1942年,一个日本人为了掩护抗联转移,孤身击毙了20多名日军,日军为了泄愤,就
婵媛的素影
2025-01-27 00:00:39
0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