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参加劳动的情景,衣服很旧,裤子上有很多绉,锹上沾有许多土,手上有土,脸上有汗,没有手套、鞋套,不搞摆拍。 在延安时期,毛泽东明确提出整风运动,不仅仅是党内政治生活的整顿。毛泽东强调,教育必须紧密结合实际,重视人民的需要,而不是空洞的理论。 特别是在抗大等教育机构中,实事求是的学风成为了主旋律,他反对那些脱离现实的空谈。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他指出,艺术创作要有明确的社会目的,要服务于革命,不能仅仅满足于纯粹的美学追求。 毛泽东深知,动机和效果的统一是成功的关键。 对于当时的知识分子,毛泽东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性。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他将这套理念带入了国家建设的各个方面。 1953年,在赫鲁晓夫的改革风波中,毛泽东对未来中国的教育体系感到担忧,特别是担心过度依赖书本知识而忽视实际能力。 他提出,要培养与工农结合的知识分子,让他们不仅仅依赖课本,而应走进社会。 毛泽东自己就是通过早期的学生运动和革命实践,从一个知识分子转变为无产阶级政治家的例子。 1958年,毛泽东进一步提出,教育必须服务于无产阶级政治,并且要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这一思想通过《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得到了贯彻。 他特别强调,知识分子不能脱离群众,否则其知识将失去意义。 他提到,死读书本而不参与实际工作,最终将无法培养出适应革命需要的人才。 毛泽东在总结历代亡国教训时,强调“烦琐哲学”是国家灭亡的根本原因。 进入1960年代,毛泽东将无产阶级接班人的培养问题提上了议程,特别是在1964年对干部的讲话中,他强调了“政治经验”的重要性。 他在明十三陵的讲话中,指出脱离群众的知识分子必定无法承担起革命事业的重任。 在新世纪,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了毛泽东的教育思想,强调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毛泽东的理念知音了很多人走向了正路,包括李琦。 九岁时,他随父母移居延安,加入了儿童剧团。 少年时代的李琦,虽然从事着与美术无关的戏剧表演。 1943年,李琦加入了西北文艺工作团,开始更加系统的美术学习,并受到了石鲁等艺术家精心的指导。 他积极投身于美术宣传工作。 1946年,李琦来到晋察冀解放区,并于翌年进入华北联合大学学习美术。 1958年,李琦参与了十三陵水库的建设工作。 毛泽东和其他领导人也在那时亲赴工地,李琦通过亲眼目睹毛主席与工人群众亲密接触的情景。 他的画作《毛主席在十三陵水库》便是在此基础上完成的,这幅画生动再现了毛主席亲自参与劳动,与群众一同挥锹铲土的动人场景。 他在创作过程中,深感背景的繁杂无法完全表达毛主席那种接地气、为民服务的深厚情感。 因此,他构思了另一幅作品《毛主席走遍全国》。 这幅画中,毛主席身着朴素的白衬衫和灰裤子,手持草帽,神情从容不迫,目光远眺。 李琦特意将背景简化为空白,用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毛主席的形象。 此画在1960年正式完成,成为毛主席肖像画中的经典之作,广泛传播。 在创作《毛主席走遍全国》时,李琦深入生活,进行大量的写生和速写,收集了丰富的素材。 这些素材帮助他构思出作品中的典型情节和形象。 在细节描绘上,他继承了传统的笔墨技法,如衣褶的线条刻画、面部皴擦,以及草帽飘带的轻盈感。 与此同时,他也运用了徐悲鸿提倡的素描方法,通过严谨的结构、光影效果和透视技巧,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立体。 这种创作手法,被称为“徐蒋体系”。 他并创作了大量的肖像画,记录下众多革命英雄和领袖的形象。 尽管上世纪80年代有人愿意为他的作品支付高价,但李琦始终坚持不出售个人创作,认为这些作品属于祖国。 妻子冯真则在上世纪50年代末赴苏联深造,学成回国后,她专注于民间美术的推广。 她曾背着包走遍黄河沿线,收集民间艺术品。 退休后,她还积极担任多个民间艺术协会职务。 尽管两位艺术家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甚至在李琦1964年的工资为125元时,他们不仅捐赠自己的画作,还将奖励金捐给贫困地区。 参考文献:[1]文汇.用调查研究之风助推民族复兴之轮——从国画《毛主席走遍全国》说起[J].党史文汇,2023(11):64-64
毛主席参加劳动的情景,衣服很旧,裤子上有很多绉,锹上沾有许多土,手上有土,脸上有
婵媛素影幽
2025-01-27 00:37:29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