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之门》
1、
只要搞明白下面这一点,人生就步入了智慧之门。
自己究竟是在感受某一个人,某一些事物,某一种世界,还是在通过这些身外的事物在感受自己的存在,感受到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
毫无疑问,人只是在通过身外的世界来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人只是在透过对面的各种镜子,来感受到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
正是因为如此,佛学说:“人们看见的一切都是幻象”;心理学说:“一切都是人内心的投射”;哲学说:“认识自己,就是认识世界”;王阳明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以上这些说法,说的其实都是同一件事情:
“自己是一个什么的人,就感受到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也可以这样来描述:“人只能活在自己的认知范围以内,只能感受到自己认知范围以内的世界。”
还可以这样来描述:“自己感受到的一切,都是自己的心智所造。”
这是所说的“世界”,指的是人的“自我的世界”、“主观的世界”,并不是指“客观的世界”、“真正的世界”。
每个人都活在自己自我的世界、主观的世界、和自己主观的感受之中,并非是活在客观的世界、真实的世界之中。
只要人一开始解读和评判自己的感受,就受到自己的认知范围所限制,得到的答案皆是“主观的感受”,绝对不可能是“客观的感受”。
主观的感受,就是自己创造出来的感受,只与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相关,与别人是什么样的人、社会是什么样的社会、生活是什么样的生活、环境是什么样的环境、世界是什么样的世界,完全无关。
正是因为如此,同样的一件事物,不同的人就能产生不一样的感受。
太阳照在八十亿人的头上,每个人都可以得到完全不一样的感受,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
2、
为什么说:只要搞明白了这一点,人生就步入了智慧之门呢?
因为一旦搞明白了这一点,就能清晰地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所有感受,对于别人的所有感觉,都是由自己创造出来的。
所以,
别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并不重要;社会是怎样的社会,也不重要;身处什么样的环境,并不重要;身处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也不重要。
自己成为了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才最重要。
本着这一点核心认知去践行自己的人生,人就从关注身外的事物,转变到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关注于怎样去认识自己,关注于自己内在的变化和成长,关注自己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从向外去感受世界,转化为向内去感受自己,到正是生长出智慧的起点,也是愚蠢与智慧的分界点。
所有的智慧,都源自于内观。向内,去自我发现。
3、
有了这个智慧的原点,就能领悟到更多的智慧。
比如:
对别人的评论毫无意义,我们只能从对别人的评论之中,看见现在的自己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
比如:
自己喜欢的人,自己喜欢做的事,其背后揭示出来的真相,并不是自己喜欢的人、喜欢做的事是什么样子的,而是自己喜欢的自己,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自己在“喜欢”的状态之下,自己的生命活力与言行举止是什么样子的。
真相是:自己不过只是在假借喜欢一个人,喜欢做某一件事,来喜欢自己。
还可进一步领悟到更大的智慧,原来自已完全可以不必去假借一个人、一件事,就可以直接喜欢现在的自己,无条件接纳完整的自己。
有了这样的认知之后,不难发现:
要去喜欢上另一个人,才能喜欢自己;要有一个怎样的人来喜欢自己,自己才能够喜欢自己;要有怎样的人生成就,获得别人的认同,自己才能喜欢自己。
以上这些,皆是幻象,也是笑话。
比如:
不再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因为别人怎么看待自己,只能代表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完全与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毫无关系。
……
———《半山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