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如今年轻人普遍忙于工作,早出晚归成为常态。清晨匆匆忙忙,常常连早餐都顾不上;深夜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也多是随便点外卖或泡面。
在这样的生活节奏下,年轻夫妻即使有了孩子,也往往难以亲自照顾,只能将孩子扔给老人。然而,将孩子交给姥姥还是奶奶,又成了一个争议不断的话题。
许多人认为,这并没有多大区别:奶奶和姥姥不都是至亲吗?但现实情况却远比想象中复杂得多,一不小心甚至会引发家庭矛盾。
01
“凭啥姥姥带大我,却要我多孝顺奶奶”?宝爸的回复,太让人扎心
朋友小周从产后就一直由母亲照顾。分娩时是母亲陪在身边,坐月子时也是母亲一手包办。
她重返职场后,母亲更是承担了照顾外孙的重任,而孩子的奶奶却鲜少参与,每每提及,总以“带娃观念不同”为由搪塞。
一次,小周和丈夫回娘家过周末,轮到丈夫给孩子讲睡前故事时,他趁机提到“孝顺”话题,竟然教导孩子要多孝顺奶奶。孩子不解地问:“凭什么是姥姥带大我,却要我多孝顺奶奶?”
丈夫的回答让小周心寒:“妈妈嫁给爸爸,咱们是一家人;姥姥是妈妈的家人。你跟爸爸姓,当然要多孝顺奶奶。”
这些话正好被小周听到,朋友气得不行:“你怎么能这么教孩子呢?孩子一直都是我妈在带,她往里面贴了多少钱?付出了多少精力?你妈倒是好,又想要快活,又不想背不带孙子的骂名,你还这么教娃?”
宝爸说,“我这不也是为孩子好吗?等孩子再大一点,总要接回去给我妈带。早点培养孩子和奶奶亲近的感情,之后孩子离开你妈时就不会哭得太厉害了!”
面对这些话,小林心里五味杂陈,既心疼自己母亲的辛劳,又觉得自己错信了丈夫的承诺,落得两头不讨好的境地。
事实上,像小周丈夫这样想的家庭并不在少数。然而,这种做法往往不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塑造,也可能影响家庭关系的和谐。
现实中,许多孩子由外婆一手带大,感情却和奶奶更深,这让不少年轻母亲百思不得其解。
02
娃是姥姥带大的,为啥跟奶奶更亲呢?背后的原因一个比一个扎心
种种原因都表明,如果孩子从小就是姥姥带的话,那肯定是更亲近姥姥,但现实往往与想象的不一样,姥姥带大的孩子大多数反而会和奶奶更亲近,背后的原因也一个比一个扎心。
带娃方式不同
姥姥在带娃时,通常会参照宝妈的育儿方式,强调规律作息、健康饮食和良好习惯,甚至会比较严格。而奶奶则往往更为宠溺,纵容孩子的许多小任性。
孩子的思维尚未成熟,他们的判断标准简单直接:谁满足自己的需求多,就会觉得谁更亲。因此,即使姥姥倾注了更多心血,孩子却可能因奶奶的溺爱而更依恋她。
家人对孩子的引导
一些家庭中,奶奶为了拉近与孙辈的感情,会通过言语或行为刻意引导。
例如,用顺口溜教孩子唱:“妈妈生,奶奶带,爷爷挣钱去买菜,爸爸挣钱还房贷,姥姥活的好自在~”,
这样的言辞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的观念,让他们下意识地认为奶奶更值得亲近,而姥姥的付出被淡化甚至忽略。
孩子年龄的长大
三四岁前,孩子的记忆力有限,难以清晰记得婴儿时期的抚养过程。
当他们逐渐长大,对日常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体验,谁频繁陪伴他们,谁的身影常常出现在接送路上,自然会与谁建立更紧密的情感联系。
如果学龄阶段主要由奶奶照顾,那么孩子在潜意识中就会与奶奶产生更强的依恋感。
03
如何避免孩子与长辈的亲情疏远?
统一家庭教育观念
父母双方应明确教育理念,避免亲疏之分。告诉孩子,姥姥和奶奶都是爱他的长辈,任何一方的付出都值得感恩。在孩子面前,避免说有偏向性的话,防止形成不良的家庭氛围。
父母以身作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待老人时应表现出平等的尊重和孝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孩子树立榜样,让他们明白所有长辈都应被感激和尊重。
给予姥姥和奶奶平等与孩子互动机会
尽量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均衡地接触两边的长辈,节假日安排共同出游或家庭聚餐,让孩子感受到双方面的关爱,增强与两方的情感纽带。
果妈寄语
家庭中的爱没有严格的界限,姥姥和奶奶在孩子的成长路上各有其独特的角色和付出。父母的责任是教导孩子理解这份多元的爱,而不是让他们在亲情中划分轻重。只有用心经营和引导,才能让孩子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体会到家人之间彼此陪伴的温暖和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