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研究】张明福:德州区域明清十大文化世家

禹贡怀旧 2024-11-20 12:49:41

德州区域各县在明清两朝的文化发展水平是不一致的,德城区(原德州)作为“神京门户”“九达天衢”的重镇,不仅行政级别高于附近各县,又因运河对经济文化的推动,其文化水平不仅明显高于邻近各县,而且远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而沿运河的武城、恩县和夏津三县,只有武城借运河之力,有效地促进了文化的发展。而乐陵虽属武定州(府),但文化并不落后,一直保持在武定府及全省平均水平之上。德平、临邑、陵县三县,明代及明代之前文化水平应说高于德州区域的宁乐庆以及齐禹平夏各州县,但清代开始大幅度滑坡,远远落后于德州文化的平均水平。但整个德州区域明清两朝社会一直是稳定的,这里的士子一直是发奋努力的。该区域先后出现了邹颐贤、张海、卢宗哲、葛守礼、邢侗、邢慈静、程珤、康丕扬、李若讷、王道、谢廷策、卢世㴶、程先贞、田雯、谢重辉、孙勷、田霡、卢见曾、宋弼、董元度、郝秋岩、崔旭、董芸等在全省、全国知名的历史文化名人。在这众多的文化名人中,有的是兄弟,有的是父子,有的是祖孙,甚至是一个家族的十几代人,凸显了家族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认真总结历史上这些文化世家所取得的成就,或许对今天的文化事业有所帮助,故不避浅陋按家族成名先后排列出德州区域明清十大文化世家,以飨读者。

一、德城程氏家族

在旧时德州城的南门里和德州经济开发区长河办事处的岳庄,明清两朝曾住着一个声名显赫的程氏家族。其代表人物为程珤、程先贞。程家先祖为山东掖县人,原为燕王朱棣靖难之役时的军人,战后落籍德州左卫。程氏家族在晚明走出2位进士,即程珤、程绍。程珤为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官至右布政,为官政声颇佳,著有《右丞稿》。

程珤之孙程绍,中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官至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后因《报玉玺疏》惹怒了当时的大太监魏忠贤,遂称病辞官归里。崇祯六年(1633),已是76岁的程绍再次被召回京,起用为工部右侍郎。他“激浊扬清,使兵民安定和睦。河工、屯田为淮(安)、徐(州)地区民害,绍治之”,受到时人称赞。两年后,以年老四疏乞休得请。崇祯十二年(1639),病逝于家中,获诰赠工部尚书。《明史》有其传。

程氏家族在文学方面的代表人物为程先贞。程先贞为清代德州著名诗人和历史学者。康熙十三年(1674),应德州知州金祖彭之请,以布衣身份与州同唐永先、州判滕元鹤等10人纂修《德州志》,不署衙,不受俸。程先贞与州城名士李浃、李源、李涛亲密无间,与清初诗坛领袖钱谦益,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以及当时的文化名人周亮工、程周量都有交往。特别是顾炎武,程顾两人交往长达10年之久。顾炎武年年来德州,多次住程家,彼此一块交流学问,切磋诗词歌赋。顾炎武还在此审阅了《德州志》稿,在程家举办了为期3个多月的易经讲习班。程先贞著有《海右陈人集》《州乘》《德州诗搜》《德州文搜》《德州先贤传》等书。程先贞之后,程氏家族没有人再入仕,家道开始衰落。

程氏家族从程贤开始,到程先贞子侄辈止,共兴盛近200馀年,有名字可考的家族成员共10世12人,其中程珤、程绍2人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程讷、程震、程泰、程先贞4人通过恩荫走进官场,程讷因子贵获赠封,程绍因生前政绩突出,死后加级晋爵。

程氏家族的园林有回龙庙后的程氏南园“静轩”、程氏东园(东壁楼)、程氏北园(濯锦园)等。尤以钱谦益住过并题诗多首、顾炎武讲授《易经》的东壁楼和董其昌、王铎、邢侗题字的濯锦园闻名于世。

二、德平葛氏家族

德平葛氏家族现已是临邑葛氏,该家族明初由寿光迁来务农,直到六世祖葛守礼,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使该家族步入仕宦家族与文学世家的行列。明清两代,该家族共考出3名进士:即六世葛守礼、八世葛曦、九世葛如麟。拔贡3人:即七世葛汇生,十世葛元扯、葛元福。

葛氏家族文学成就甚高,仅葛守礼祖孙三代就有五人擅长诗文。该家族共11人著书立说,所著书籍42种。其中葛守礼著有:《葛端肃公集》、《葛端肃公家训》和《葛少保行历图》。葛引生著有:《东山论草》《家礼摘要》《东山余墨》《四书说》《易学执掌》《左传汇语》《过庭纪闻》7种。葛汇生著有:《川上草堂集》。葛昕著有《集玉山房稿》《郎中疏草集》《易经本义详解》《通鉴人物要编》《葛符卿公尺牍序说》5书,辑录《校刻孝经》《秘传阳宅要诀》《端肃公名臣记》《端肃公哀终录》《葛夫人哀终录》《四代表传》《葛太母传》《集玉山房古法书》等8种文献汇编。葛曦著有《葛太史公集》5卷。另外,九世葛如麟著有《葛宪使公集》,十二世葛周玉著有《般上旧闻》。

葛守礼为官颇有政绩,所制家训颇有借鉴价值。

葛氏家族曾有园林四处:宜疏园——在县东三里,左都御史葛守礼别墅。方四十亩,历下李攀龙有诗纪其胜;共适园——在县东南二里,中为集玉山房,尚宝卿葛昕别墅。垒石为峰,穿渠通水,亭榭掩映,花木环绕,新安程可中记之;川上草堂——在南门外偏西,中翰葛汇生书室;书带园——在南门外东偏,按察使葛如麟别业。清末民初时俱圮。

三、德城卢氏家族

德城卢氏家族有“一门八进士”之誉,其代表人物为卢宗哲、卢世㴶、卢见曾、卢荫溥;其祖先于明初由河北涞水县参军,跟随燕王朱棣参加靖难之役,战后入德州左卫籍,驻地为临清市戴湾乡陈官营村。五世开始,迁至德州市内的卢家井居住。卢氏家族兴盛于明嘉靖至清光绪时期,其时间跨度为400馀年,共走出进士8名,即卢宗哲、卢世㴶、卢道悦、卢见曾、卢荫文、卢荫惠、卢荫溥、卢庆伦;举人3名,即卢本、卢枚、卢兆紱;为官者达40余人。官至两淮盐运使的卢见曾,在当时的政界是个传奇人物,有干练之才,所到皆有殊绩,但曾遭到被流放充军的处罚,归来后再次将工作干得风生水起、官复原职,曾得到乾隆皇帝手书“德水耆英”赠匾,但退休后的他再次被捕入狱,甚至死于狱中。卢见曾的孙子卢荫溥,曾任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军机大臣、诰授光禄大夫、体仁阁大学士、太子太保。

卢氏家族的文化名人有卢宗哲、卢茂、卢世㴶、卢道悦、卢见曾、卢碧筠,传世著作近百部。

其中,卢世㴶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几个杜诗学大家之一。他一生研究杜诗,著有《读杜私言》《杜诗详注》《尊水园集略》;他与清初诗坛盟主钱谦益结交多年,是德州的文化大家。

卢见曾有文坛宗匠之称,曾主东南文坛几十年,与扬州八怪皆为友,与当时各学科的名流均有交往。他爱才惜士,经常接济那些贫困潦倒的文人名士,吴敬梓在其资助下写成《儒林外史》。他身边聚集了一大批学者,对清初汉学复兴作出巨大贡献。纪晓岚慕名与之结为老少亲家,并冒杀头之危险为卢家通风报信。卢见曾不惜巨资刻印《雅雨堂丛书》和多种经史子集等典籍,编有《国朝山左诗钞》《金山志》《焦山志》《平山堂志》,著有《雅雨堂诗文集》。另有:家族中的卢宗哲著有《焚馀草》,卢茂著有《滁阳漫稿》,卢道悦著有《公馀漫草》《清福堂遗稿》,卢荫溥著有《延喜堂诗文集》《啬夫錄》,卢碧筠著有《璧云轩剩稿》。

卢世㴶所建的尊水园是德州著名园林景观,园内设有“杜亭”、“画扇斋”、“匿峰庵”、“涪轩”等4个景点。卢世㴶曾在此接待过钱谦益和柳如是等一大批文人墨客。嘉庆年间,卢谦曾在城南纪庄修建宅院,人们因其儿子卢荫惠已是体仁阁大学士,故称其宅为“相府”。

四、临邑邢氏家族

临邑邢氏家族始祖邢伯通,明初由河间府任丘县奉诏移民商河,3个月后改移临邑,落籍任家楼。现已繁衍至26世,人口约4000人,遍及本县任楼、邢柳行、八里庄、小梁家、李家胡同、刘玉环、邢家园、北街、西街、东街、顺城街、太平街、西关、宿安、邢仙龙、东三里河、燕家、李大清、刘江、钟家、哑巴村、夏家河沟、小郭家、小戴家、小王家等27个村庄,商河、济阳、济南仲宫镇也有分布,个别旅居美国、西班牙、新加坡以及台湾等地。邢氏家族的辉煌,主要是在明中后期。明后七子领袖王世贞曾有“诸方衲子俱称佛,一邑婴儿半姓邢”的诗句,撰有《邢氏五世志略》。明末的崇祯十一年(1638),关外清军进入山东,抢掠了包括临邑在内10座县城。就在这次抵抗清军掠夺的战斗中,作为临邑大户的邢氏家族受害最深,邢侗的次子邢王称战死,邢家的财富被抢掠一空,临邑县城也被烧了个精光,邢氏家族的辉煌也就此结束。

邢氏家族共考出进士2名:六世邢如默、七世邢侗。考出举人2名:四世邢政、五世邢溥。家族官职最高的为邢侗与邢如默,邢侗官至中顺大夫、陕西行太仆寺少卿,官居正四品;邢如默,官至吏科都给事中,官居正七品。

邢氏家族走出文化人士10人,最著名的为邢侗、邢慈静与邢顺德3人。邢侗、邢慈静兄妹有大量书法绘画作品传世,在国内多家博物馆、图书馆有收藏。家族著作有:邢侗著有:《来禽馆集》二十九卷、《来禽馆帖》《来禽馆世说新语抄》四卷、《武定州志》《临邑县志》;邢慈静著有:《兰雪斋集》《菲菲草》一卷;邢王佐著有:《诗经详训》一卷、《太学诚意正宗》一卷、《太极图明解》一卷;邢王称著有:《雪浪斋诗稿》《批点三苏文雋》二卷;邢固著有:《诗草十集》《闲居汇草》;邢崤著有:《朴屯诗草》;邢瑨著有:《裕恒居诗草》《水仙叠詠》一卷(与李愿洁合著);邢嶂辑有:《邢氏家训》一卷;邢悰著有:《犁台文献錄》八卷、《诲蒙广录》《来禽馆藏札》三卷、《来禽馆外记》六卷;邢顺德著有:《兰圃诗草》一卷;邢赓虞著有:《孝弟慈易行浅说》、《来禽馆兴废记略》、《来禽馆姓氏图说》。

邢氏家族园林为“泲园”。

五、陵城康氏家族

陵城康氏家族是明朝洪武年间由北直隶(今北京郊区)玉田县迁至陵城区神头镇(街)的。现分布陵城区、德城区以及省内外多处地方,人口达3000余人。康氏家族是德州区域为数不多的文化世家。

明清时期康氏家族共考出进士3人,举人3人,各类贡生17人。三名进士分别为:七世康丕扬、九世康廉采、十世康樵。三名举人为:康恕、九世康严采、康凤翥。十七名贡生分别为:康懋采、康载采、康金榜、康温采、康敏采、康玣、康灼坤、康棻、康炳文、康坚、康西铭、康炎新、康鸣岗、康钟岳、康凰翮、康致广、康至惠。其家族代表人物为七世康丕扬。

康丕扬(1561-1642),康诰长子,字士遇,号骧汉。生而颖敏,读书过目不忘。16岁进入县学。万历四年(1576)中举人,二十年(1592)中进士,先后任宝坻县知县、密云县知县、陕西道监察御史兼管河东盐政、辽阳巡按兼学政,后署理两淮盐课。在任期间,修理城池,平反冤狱,严于执法,惩治恶僧,化解矛盾,维护安定,注重厘正文风,发展当地教育事业。万历三十七年(1609)春,致仕归里。晚年教子课艺,整理地方文化册籍,对地方文化事业有突出贡献。崇祯五年(1642)秋卒,享年81岁,育有7子24孙。著有《北台疏草》2卷、《按辽疏草》6卷、《按晋疏草》6卷、《三关图说》《按淮疏草》2卷、《癸卯两事志略》5卷、《省身录》1卷、《蓄德录》1卷、《千秋镜源》60卷、《六朝兵□》27卷、《广古传信方》5卷、《集闽方》4卷、《宫传方》3卷、《东坡先生外集》86卷、《韩魏公集》30卷、《白氏长庆集》4卷、《评》4卷、《公移尺牍四六诗文》84卷、《栖凤馆遗文》1卷、《东方先生文集》。其中,《三关图说》《东坡先生外集》《东方先生文集》3书仍存于世。本人则为东方朔墓立碑并辑《东方先生文集》,集东方朔行事与作品于一体,初衷是还东方朔历史本真。

康氏家族在文学方面的成就有:《陵县志•艺文志》中收录的康氏家族文士9人所著书目26种,即:康丕扬著有:《按辽疏草》6卷、《北台疏草》2卷、《按晋疏草》、《按淮疏草》2卷、《癸卯两事志略》5卷、《省身录》1卷、《蓄德录》1卷、《千秋镜源》60卷、《六朝兵鉴》27卷、《集闻方》4卷、《广古传言方》5卷、《官传方》3卷、《白氏长庆集评》4卷、《公移尺牍四六诗文》84卷、《栖凤馆遗文》1卷、《锄经堂遗文》1卷;康湛著有:《万紫园集》□卷;康溥著有:《厌阳稿》24卷;康严采著有:《挹爽亭遗集》1卷;康温采著有:《松云轩遗集》1卷;康樵著有:《大冶斋遗文》1卷;康灼坤著有:《梯霞斋遗文》1卷;康坚著有:《谦受堂遗文》1卷、《经史统要》2卷;康约著有:《此君山房诗文集》2卷、《康氏诗草合集》8卷。

六、德城谢氏家族

德城谢氏家族明清两代长期居住在南关街和黄河涯镇的谢家坟与纪庄村,其代表人物为谢廷策、谢陞、谢重辉;谢氏家族的祖先由江西赣县大鱼池参军,作为一名率兵10人的小旗,跟随燕王朱棣参加靖难之役,战后入德州左卫籍。该家族的兴盛时间为明万历至清乾隆时期,大约200多年。

谢氏家族共走出2位进士:谢廷策、谢陞。谢廷策官至御史,因上《请复朝讲用直臣疏》规劝万历皇帝亲政,受杖刑,被降职一级,遭贬谪。谢陞官至礼部、吏部尚书、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保。明清鼎革之际,谢陞、谢陛兄弟曾领导了德州乡绅“甲申诛伪”活动。明朝灭亡后,谢陞曾在清政府继续担任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一年。

谢氏家族的文化名人有谢重辉、谢紫芝、谢立吉、谢九锡。谢重辉,金台十子之一,神韵派诗人的骨干人物,虽由恩荫入官,但学习刻苦,聪慧过人,与康熙朝诗坛盟主王渔洋终生保持着亦师亦友的关系,著有《杏村诗集》和《德州先贤传》,其中《杏村诗集》7卷被收入《四库全书》。正是从谢重辉始,谢氏家族实现了由官宦世家向文学世家的转变。谢紫芝著有:《春草堂诗稿》;谢立吉,曾参加乾隆五十年(1785)举行的千叟宴,奏对时尚能书小楷,乾隆皇帝当场赐国子监学正,著有《鸣琴诗草》、《晚香集》;谢九锡著有:《南阮集(云村诗集)》和《正隆遗音》。

谢重辉致仕后建有杏村别墅,位置在今黄河涯镇谢家坟村,曾是王渔洋退休后多次与谢重辉会晤之所。其孙谢紫芝将其改为“霞绮楼”,藏书3万馀卷。

(田雯画像)

七、德城田氏家族

德城田氏家族的远祖田畹,于明洪武年间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来德州崇五里二甲落户。田氏家族是典型的明初移民,先居南关街,后迁至竹竿巷和吕家街。该家族的代表人物为田雯、田霡、田同之。到清末,田氏家族已传至16代,其间共考出进士6名,即田三戒、田绪宗、田雯、田需、田璞、田元春,考出举人2名,即田同之、田毓恒。田氏家族为官方面的代表人物田雯,工作踏实苦干,不仅政绩突出,而且能够守廉。

田氏家族在文化上的贡献比较突出,形成了由田张氏、田雯、田需、田霡、田肇丽、田同之组成的田氏诗人群。田雯为康熙朝金台十子之一,著作颇丰,被收入《四库全书》的有:《古欢堂文集》12卷、《古欢堂诗集》15卷、《长河志籍考》10卷、《黔书》2卷、《幼学编》4卷、《诗传全体备议》8卷;还著有:《楚储密议》、《观水杂记》、《游太室、桐柏山、少林寺、司空园记》《宝泉记》《黔苗蛮记》《苗俗记》等。田霡是既是德州著名的菊痴,更是远近闻名的布衣诗人,是神韵派的骨干,著有《鬲津草堂诗》,被收入《四库全书》。田肇丽,作为田雯的长子,虽无科名,但能秉承家学,著有《忍冬诗集》《忍冬文集》《砚北犹存录》《扈从纪程麻衣消寒录》等,《四库全书》收录了他的《有怀堂诗文集》。田同之,田雯之孙,著有《诗竹堂汇稿》《砚思堂诗文集》6卷、《二学亭文涘》4卷、《晚香词》3卷、《西圃诗词说》8卷、《各体临书》4卷、《西圃丛辨》《安德明诗选》等。另外,其家族中的田高著有《明儒案》40卷,田张氏著有《茹荼吟》1卷,田需著有《水东草堂诗》1卷,田征舆著有:《石南斋遗诗》1卷、《诗余》1卷、《磨砻顽鈍印谱》4册。田张氏被《清史稿》排为列女传第一。

田绪宗在董子读书台建成董颜书院,后田雯将其迁入城内吕家街北首。田氏家族的园林有田雯营建的瓜隐园、田霡所建的数帆亭。其中寒绿堂匾额为康熙皇帝所赐,是对田雯清廉做官的赏识和肯定。

八、平原董氏家族

平原董氏家族是明永乐年间由青州乐安县(今广饶县)迁至平原城西北董路口村,六世董振秀在明末抵御清军抢掠平原县城中有功,被授官职,后升至浙江按察使,正式成为仕宦家族。八世董讷考中康熙六年(1667)探花,该家族走向文学道路。

董氏家族考出进士3人:即八世董讷,九世董思凝,十世董元度;考出举人2人,八世董访,十一世董芸;考出拔贡5人,九世董思俨、董思懋、董思任,十世董素,十二世董肇桐。

民国《平原县志》记载该家族人物21人,收录其诗作59首。

董讷著有:《西台奏议》《两江疏草》《督漕疏草》《柳村集》12卷,《华琯集》6卷;董调著有:《疏快山房集》;董访著有:《似山亭集》;董思凝著有:《养斋集》《海棠巢诗集》《淮行草》《滇行草》;董元度著有:《旧雨草堂集》;董元赓著有《冷涧集》;董芸著有:《半隐园诗集》、《诗话》12卷、《广齐音》1卷。

九、陵城宋氏家族

陵城宋氏家族原为德州宋氏,现集中居住陵城区经济开发区的宋集村,一支在边临镇的冯家寨村。据最新统计,陵城区一带有宋姓后裔3000多人。根据《宋氏族谱》记载,陵城区宋氏属于宋太祖长子赵德昭的后裔。南宋祥兴二年(1279),元阿里海牙领兵攻取雷州,雷州失守,宋太祖11世孙赵孟庐以身殉国,其弟赵孟廑带领子侄由星、由□、由膑、由□、由旭、由昶展转山西长子县,由旭、由昶流落山东德州宋家道沟落户隐居,因为当时国号为宋,所以改赵姓为宋姓。赵由旭、赵由昶兄弟改名为宋旭、宋昶。

明清两代陵城区宋氏家族共考出进士2名,举人5人。两名进士分别为:十世宋鸿儒,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由知县升户部员外郎,重庆知府;十四世宋弼,乾隆十年(1745)进士,翰林院编修,甘肃按察使。五名举人分别为五世宋旂,宣德七年(1432)举人,官教谕;十世宋瑞,成化十六年(1480)举人,知县;七世宋律,成化二十二年(1486)举人,官州学正;九世宋九昭,嘉靖十三年(1534)甲午举人;十一世宋炳,崇祯十五年(1642)举人,文安县知县,刑部郎中,迁肃州道按察司佥事。宋氏家族的代表人物为四世宋性和十世宋弼。

宋性,洪武中以贡入国学,由明经出仕,尝代所知草疏。上奇其文,召见,除刑部主事。治狱多平反,洪武二十九年(1396)署本部右侍郎。三十年(1397)出为湖广按察司副使,调陕西。永乐初,升四川右参政,监采马湖大木,山溪纡阻,所需工费亿万,土人忧不堪命。性祷于天,水忽暴至,木自嵎中漂出。土人惊为神,建祠祀之。后在刑部右侍郎任上,随朱棣征北元至捉虎山,馈饷乏匮,谋合庙算,加尚书俸,赐马蹄金二锭。所至号为廉能。因病告归,被谗抄没,家无余资,惟马蹄金在焉。上知其廉,赐地十顷,免其租,并阖户差徭,仍复其官。竟乱不起。成化间,诏祀学宫。尝佐夏元吉治水,浚白茆塘,刘家河、大黄浦、苏松,农田大利。载《明史·夏元吉传》。子仿,少颖敏,或示名臣奏议百余首,读之辄焚其稿,或骇愕。仿默抄不差一字,足迹不入州府,隐居终身,以恬淡称。

宋弼(1703-1768),字仲良,号蒙泉,清德州(今陵县宋家集)人。乾隆十年(1745)进士,改庶吉士,历官编修、《续文献通考》纂修官、泺源书院山长、甘肃按察使等。著有《蒙泉诗集》、《思永堂文稿》、《州乘馀闻》,编有《广川诗钞》和《国朝山左诗抄》《山左明诗钞》等。纪昀和他是最要好的朋友。作有《和蒙泉秋感》、《岁月怀人·宋蒙泉》、《岁暮怀人·宋蒙泉》、《罗酒歌和蒙泉》、《与蒙泉阅长河志因出所作州乘馀闻见示题二绝句》等。

宋弼的儿子宋湘镐是齐河郝筨与郝秋岩的私塾教师;宋弼的女儿宋素梅,12岁时,曾为首次南巡的乾隆皇帝行宫献诗,得赏赐甚多。

宋氏家族的文学成就有:宋谏著有:《东圃隐居记》;宋来会著有:《近思斋集》;宋弼著有:《山左明诗抄》《州乘馀闻》《蒙泉诗集》4卷、《思永堂文稿》4卷、《广川诗抄》。

宋氏家族见诸于文学作品中的记述有: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记载了宋清远所讲的故事3个、宋弼所讲的故事3个。王培荀《乡园忆旧录》涉及宋兆李的事1篇,宋弼的3篇,宋湘皋的1篇。

十、齐河郝氏家族

齐河郝氏家族是明洪武年间由枣强县迁来齐河的移民,居住县城东北30里的孙耿镇。据说宋元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史学家郝经是其祖先。齐河郝氏家族传到十一世,郝炯考中进士,该家族走入仕宦家族行列。由于子嗣们学习勤奋,至十七世时,该家族成为德州区域(或说济南区域)著名的文学世家。

郝氏家族于明清两代考出进士2名:即十一世郝炯,十六世郝允哲;举人3人:即十一郝焜,十五世郝宁御、郝宜栋。各种贡生9名,其中拔贡生3名。

清中期郝允哲与其弟郝允秀、女儿郝秋岩、儿子郝筨,均是有成就的大诗人,被时人尊称为“郝氏四子”。齐东县学者李玉清编有《郝氏四子诗》,现被收入《山东文献集成》第二集41册。

郝允哲著有:《深柳堂遗诗》《延绿堂诗稿》《佛山同声集》。郝允秀著有:《拾翠囊集》《松露书屋诗稿》《水村诗集》《水竹居诗集》《五代史绝句》《广齐音》《济南杂诗》《济南名士诗抄》《济南名士小传》。郝秋岩著有:《秋岩诗集》3卷。郝筨著有:《爱吾庐诗集》4卷、《淑芳集诗》1卷。

近年邹平县文史学者郭连贻、王忠修编有《秋岩诗集校注》。齐河县史志办出版有《郝秋岩志》。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