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四川一考生的作文字迹连批卷老师都认不出,一些专家问询而来,发现内容漏

如梦菲记 2025-01-31 11:20:33

2009年,四川一考生的作文字迹连批卷老师都认不出,一些专家问询而来,发现内容漏洞百出,只给了6分,然而让人意外的是,这名考试被四川大学破格录取,教他的老师后来也表示:“他这样的学生我没法教!”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黄蛉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但从小就对甲骨文充满了兴趣。这种兴趣,早在上学前就悄悄地在他心里萌芽了。 说到甲骨文,它可不是普通的文字,堪称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之一,历史悠久、复杂深奥,学起来难度简直堪比解谜。 不过,黄蛉似乎天生就对这些古老符号有种莫名的吸引力,尤其对它背后所代表的文化有着深深的敬畏。很多孩子都会对古代文明产生些许兴趣,但黄蛉的这份迷恋可不是普通的“看一眼”那么简单。 到了高中,黄蛉碰到了他的启蒙老师——也是个甲骨文爱好者。老师的启发让黄蛉对这门古老的文字更加痴迷,他几乎沉浸其中,开始不惜时间、精力地研究甲骨文,甚至有点“迷”了。 大家在上语文课时,他却偷偷读起了甲骨文的资料,翻阅那些古老的铭文和符号,简直过上了一个“甲骨文专属”的世界。 尽管他在甲骨文的兴趣上如此狂热,这并没有给他带来高考上的好处。2009年,黄蛉参加了四川的高考,作文环节就出了大事。 为了表达自己的想法,他居然用甲骨文写了作文!对他来说,甲骨文是最能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但对考官和阅卷老师来说,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考官看到一篇连自己都看不懂的作文,能懂里面写的啥吗?结果这篇作文的得分非常惨,只拿了6分。大多数人可能会因此崩溃,但黄蛉居然没有被这次“滑铁卢”打击到,反而走向了不同的命运——四川大学居然破格录取了他! 那么,为什么四川大学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呢?其实,原因就在于黄蛉的甲骨文天赋。四川大学的专家们看中了他在古文字领域的才能,认为他在学术上的潜力无限。 虽然他高考的成绩很普通,尤其作文部分一塌糊涂,但在甲骨文上的天赋却得到了专业人士的高度评价。他不仅对甲骨文的基本知识了如指掌,还能深入分析其历史背景,挖掘出其中的文化内涵。这种对学术的深刻理解,很多人根本无法比拟。 于是,四川大学在评估黄蛉的综合素质时,并没有过多看重他在高考作文上的失误,而是更多地看中了他的学术潜力。毕竟,大学不是只看成绩,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的潜力和未来发展,而黄蛉显然符合这个标准。 不过,大学生活并不像黄蛉想象的那么简单。虽然他在甲骨文方面很有天赋,但他的学术态度却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 进入四川大学后,黄蛉面对更多的学科和知识时,显得有些迷茫和浮躁。他虽然在甲骨文上非常独特,但并不意味着其他学科他可以掉以轻心。 大学生活不只是让你深挖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还要求你有跨学科的能力和扎实的基础。而黄蛉在其他课程上没怎么下功夫,虽然他的甲骨文天赋依旧,但没有系统的知识积累和对学术的深入思考,导致他未能在大学里完全发挥出自己的潜力。 黄蛉的老师也曾提到,虽然他在甲骨文上很有天赋,但他并不知道如何将这些天赋转化为实际的学术成果。天赋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坚实的基础和务实的态度,再好的天赋也只是空中楼阁。 天赋固然重要,但它并不能代替努力和基础。无论是在甲骨文领域,还是其他任何一个领域,天赋都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才能发挥出最大作用。黄蛉的经历告诉我们,天赋和努力必须并肩而行,才能真正实现卓越。 在教育过程中,如何发掘学生的天赋,并引导他们夯实基础,培养务实的学习态度,才是教育的关键。如果单单依赖天赋,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学习,最终天赋也可能因为缺乏系统的知识积累而没有发挥出来。 或许,正如黄蛉自己所经历的那样,学术之路并不总是平坦的,但只要有天赋,又不缺少努力和奋斗,未来的路仍然可以大有可为。 信源:解放日报——2011-11-08——《甲骨文考生获高校破格录取 导师斥学风浮躁罢课》

0 阅读:51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