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NABO视效大片如何避免暴大雷,我在此重申一条公开的秘笈:量<质感<

幻丝影视 2025-01-31 14:43:27

TNABO 视效大片如何避免暴大雷,我在此重申一条公开的秘笈:

量 < 质感 < 创意 < 情绪

最近中外大片里头许多人都在吐槽的“五毛特效”,主要就是源于“量”跟“质感”这方面的控制不当。大家常常觉得,高投资大制作按理可以规避这样的问题,无非就是靠多砸钱来搞定。这样说的确不算错。可在实际情况中,很多作品正因为预算多,想大面积拉动观众,总会不自主陷入了不切实际追求后期工作量、滥用CG的困境。因为创作团队内部的管理、沟通跟认知不到位,五毛特效的情况照样会在大片身上反复上演。

不过我这里更想细说的,是常被忽略的“创意”跟“情绪”。这种东西虽然依赖的是技巧而不是钱财,可却也是最重要和无价的部分。特别是这方面要是做得好,“量”和“质感”的问题很多时候都不算问题了;而要是做得不好,“量”和“质感”再多再好也都不见得能给作品带来提升。

这里举个例子。《阿凡达》里面潘多拉星球上的外星景色,可以让人看了交口称赞,夸它好逼真好美丽,视效量丰硕,经费肉眼可见在燃烧。尽管事实的确如此,然而“量”跟“质感”的出众并不足以成为本片取胜的关键。真的会有哪个观众,因为里面一棵树、一只外星人做的很真实很新奇,或是看到堆砌了好多这样的玩意,就觉得它是部精彩的作品吗?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真正决定本片能否打动人的关键,是观众会不会为这些数字生成的雨林跟生物投入情感,跟着主角一起爱上它们。或者说,是在人类开始出动挖土机即将踏平纳威人家园的那一刻,观众到底是会为主角失去了心爱的一切而感到揪心,还是觉得这块地推了就推了吧,拿去盖楼卖房套现割韭菜没什么不好的,一帮蓝猴子在那乱嚷嚷啥。

如果没有这层情感的支撑,只剩下“量”跟“质感”,《阿凡达》也顶多不过是一部没什么雷点的炫技大作,充其量只能让人发出“哇,技术发展到这个程度了”这样的感叹。它能成为一部现象级作品,背后依靠的不仅仅是几乎不设上限的资金,更是各种各样的台前幕后人员的热情和愿景。不光是导演、概念设计师、视效工作人员、美术设计等等,还包括跟虚拟元素互动的演员——用表演说服观众相信虚假的东西。

有人自然会想问,要是“情绪”和“创意”都有,却在“量”跟“质感”上没达到完美,这样的电影能打动人吗?

我敢说绝对也可以。好莱坞半个世纪前那些开创性视效电影,在今天来看虽然技术上显得有些过时,却不妨碍它们中不少仍然看起来十分生动,原因即在于此。甚至回过头来看最近,就有一个大家不陌生的例子:《流浪地球》。

如果非想要去细究《流浪地球》在视觉层面上的不足,哪里看着违和,哪里有缺陷,别说资深专业人士,普通观众都可以试着找出几样毛病。可为什么这些问题最后都没有变成雷点,影响到这部作品跟它所取得的成功呢?除了影片攻克了同类国产片都没能解决的难题,还有一个原因即在于背后的团队把最重要的“情绪”和“创意”给牢牢抓死。要是没人在乎这次逃离太阳系的任务,跟围绕它所展开的这趟冒险,再好的质感跟再多的量,也不足以让它这两个小时的体验变得有趣好玩。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