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员问毛远新:你敢在试卷上画圆圈吗?毛远新回答:不敢,我是班长,影响不好!教员失望地说:没出息! 毛远新是毛泽民的儿子,教员对他关爱有加,经常从思想上教育引导,希望他能在呆板的教育体系中脱颖而出,但是,毛远新做不到。 毛远新虽然只比李讷小半岁, 但因为从小坐牢, 发育不好,比李讷矮一个半头, 教员叫他“小豆子”,十分疼爱。 教员一工作起来几个小时不动,身边工作人员谁劝也不管用,只要毛远新去,教员就会笑呵呵地离开办公桌活动活动。 教员对毛远新的引导,凸显了老人家对以分数论英雄的教育体制的严重不满。 他给远新讲自己上学的情况,说他读书时,最喜欢对文史类课程, 最讨厌数学, 特别是几何。 上几何课时, 他基本不听, 自己在下面偷着看历史书。 远新问:“那考试怎么办呢?” 教员说:“我就在考卷上画了个圆圈交卷了。” 远新问:“那是什么意思?” 教员说:“你不是考几何吗?首先, 圆也是几何嘛。其次, 你要给我打零分, 不劳费心, 我这个圆圈就代表零分, 替你打好了。我利用上几何课的时间, 读完了《资治通鉴》, 收获不小了。” 需要说明一下,在教员读书的年代, 教育评价体系还是比较公平的,只要各科的平均成绩及格,学生就能升级。 教员的文史类成绩特别高, 数学虽然很差,整体一平均,就通过了。这样的评价体系,对释放孩子的天性还真是有利。 讲完自己的“光荣事迹”,他问远新:“你敢不敢在考卷上画圈圈?” 远新说:“我是班长, 我可不敢, 影响不好。”主席很失望,批评远新为了面子, 没有志气。 教员的观点是,几何并不是没有用, 除了建立平面、立体的概念, 主要是训练推理判断逻辑思维的能力, 完全不必花费那么多时间, 搞反复论证, 烦琐哲学。 教员说:“人的一生时间是有限的, 有所放弃才能有所获得。” 听听,有所放弃才能有所获得,说得多好啊! 教员有一次问远新——为什么在英语上花费那么多时间? 远新说, 那么多英语单词、短语, 每天不背怎么行? 教员说——外语只是个工具, 汉语才是根本。对大多数学生来说, 外语只要掌握了基本规律, 将来需要用时能自学就行了。就像你学骑自行车, 汉语是你自己的双腿, 外语不过是辆车子。用那么多时间背单词, 还不如去读《古文观止》。 教员的话真是一语中的啊! 想想几十年来,多少孩子为了学个英语,背的天昏地暗,结果还是不会读英语文献,听不懂外国人说的话,自己说的英语外国人也听不懂,从小学到大学十几年学英语,基本等于浪费时间。 毛远新的妈妈朱旦华,也是一名教师,她对远新的教育理念就和教员相反,所以也常被教员批评。 教员经常对朱旦华说:孩子正处于长身体的发育阶段, 天性就是玩耍, 要给他们充分玩的时间, 在玩耍过程中学习身边碰到的各种知识。 朱旦华却一时理解不了,还是把注意力放在孩子是不是完成了作业, 考试得了多少分。 而教员从来没问过毛远新考了多少分,虽然远新的学业成绩年年优秀, 但教员却说对各门功课要分轻重, 门门课考试都要得满分 的思路, 本身就是错误的。 教员经常批评远新不会独立思考, 为考试得高分, 死记硬背标准答案,并没有真正掌握学习的要领, 只不过掌握了一些应付考试的本领。这种本领到了实践中, 屁用也没有。 批评完远新,教员叹口气说——当然,这不能都怪他, 是整个教育制度造成的。 从教员和远新的交流中,可以看出来,教员对当时教育体制以分数取人,在教员看来就是在戕害人才。 他反对学校只教书本知识, 不创造条件让学生多接触实践知识, 反对关门办学的教育制度。 教员曾经设想: ——理工科大学生, 能不能在某一个工种上, 达到相当于三级工以上的实际操作水平? ——农学院大学生, 要以能否胜任基层农业技术员为毕业标准。 ——医学院大学生, 有没有可能先用半年时间, 先下病房做护理,第二个学期再开始上课。要从学生一入学, 就注重培养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 几十年戎马生涯中,一条最宝贵的经验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所以,他希望将来担负重任的学生娃娃们,能有机会走出校门,接触实际, 接触生产劳动, 增加社会阅历,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接班人。 可惜,老人家对教育体制的改革并没有完成,如今,我们还是唯分数论,唯升学率,死记硬背还是学校学生的法宝,培养了一大批考试机器。一走入社会,真像教员所说“屁用没有”! 教员几十年前的观点,真是远见卓识,发人深省啊! 大家对现在的教育还满意吗?[捂脸][捂脸][捂脸][玫瑰][玫瑰][玫瑰][祈祷][祈祷][祈祷]
教员问毛远新:你敢在试卷上画圆圈吗?毛远新回答:不敢,我是班长,影响不好!教员失
历史微声悟说
2025-02-01 10:32:51
0
阅读: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