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20年代,安徽合肥杨家宅院里三口之家留下的珍贵合影,照片中的婴儿微笑着躺在母亲怀里,小脸肉嘟嘟的,一双眼睛清澈明亮。这时的他们或许不会想到这个出生在战乱年代的小婴儿,未来会成为物理学界的泰斗,拿下诺贝尔奖,震惊世界。 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是一位数学教育家,也是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数学系的负责人,他在学术上颇有建树,更是一位极其重视教育的父亲。 在这张照片背后,杨武之曾写下六个字:“此子似有异秉。”这短短几个字,既是期许,也是他对这个孩子的直觉。 “异秉”意指与众不同的天赋,不得不说杨武之的眼光真是毒辣,虽然那个时候没有心理学中的“罗森塔尔效应”理论,但这位父亲用最朴素的方式,将对孩子的期待化为动力,让杨振宁从小就充满自信。 可以说这句“有异秉”,是杨振宁人生的第一盏灯。 不过小时候的杨振宁并不是完美的小天才,他自己也提到,读小学时很淘气,考试偷看、弄翻墨水瓶的事没少干。 但好在他有一对优秀的父母,尤其是父亲的影响,潜移默化地让他慢慢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和方向。 杨武之并不是那种逼孩子成才的父亲,他更像是一位启发者,用自己的学识和格局为孩子指引道路。 他培养了杨振宁这样的物理学巨匠,还推动了中国现代数学的发展,就好像一个“有异秉”的孩子,背后一定站着一位“有异秉”的父亲。 今天再看这张老照片,我们感叹的不只是杨振宁的成就,更是他成长背后的家庭教育力量。 一个伟大的父亲,用六个字点亮了孩子的一生,而这个孩子,最终也用自己的光芒,照亮了整个世界。
上世纪20年代,安徽合肥杨家宅院里三口之家留下的珍贵合影,照片中的婴儿微笑着躺在
闲有看事
2025-02-02 12:48:16
0
阅读: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