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1女军医掩护20个伤员转移,几天后弹尽粮绝。谁知,在这危急关头,她竟

文史记叙录 2025-02-02 23:55:32

1940年,1女军医掩护20个伤员转移,几天后弹尽粮绝。谁知,在这危急关头,她竟做了个大胆决定:从敌正面突围 抗战到1940年,正是日军士气正盛时期,我军东北抗联第五军为了保存实力,部队决定实施战略转移。 然而,部队中还有20名伤员,其中不乏重伤员,如果随大部队一起撤离,那定会被拖累。 危急关头,为顾全大局,1年仅19岁的女军医徐云卿奋勇而出:“首长,你们先撤吧,20多个伤员留给我” 看着才19岁的战士,首长虽有不舍,但还是同意了她的请求。 就这样,徐云卿等20多人慢慢脱离了队伍,在这白雪皑皑的大山里艰难前行。 这时,也有位小战士问道:徐大夫,你说,我们能走出去吗? “放心,有我在,一定能回到大部队的”徐云卿斩钉截铁地说道。 接下来的几天,在徐云卿的鼓励下,大家慢慢燃起了希望的火花,彼此相互帮助,共同抵抗严寒。 几天下来,伤势较轻的伤员可以行走,拿枪战斗,可也就在这时,日军却追了上来。 “同志们,日军来了,大家快撤”,徐云卿虽然很惊慌,但心里却很清楚,必须有序安排伤员转移。 殊不知,日军这次是来势汹汹,势必要把联军消灭殆尽。 一起转移目标太大,徐云卿就将伤员分成两队,而她负责重伤员较多的一队。 他们顺着大部队的方向,时而钻进林子,时而躲在掩体后边,才算安稳度过了第一个夜晚。 殊不知,等到次日一大早,日军就摸了上来,枪声在林中回响,飞机在天空盘旋。刚想准备生火给伤员们化点雪的徐云卿,此时只能让战士们活雪吃些炒面。 接下来的日子,是一天比一天难熬,日军像狗鼻子一样,只要战士们稍一行动,敌人就黏了上来。 直到第三天,徐云卿一行人又钻到了林子,她的计划是敌人对这里不熟悉,先引他们进来,再分头转移。 这个方法果然奏效,可是当她们突围,暂时安顿好了伤员,正准备休息一会时,在她身后,竟有4个日军正向她扑来。 好在有战友的提醒,徐云卿这才反应过来,她回头一看,不见敌人开枪,看来是想抓活的。 想抓活的?不可能,徐云卿心想,这样的好机会,再不开枪,等待何时? 她二话不说,掏出枪“哒哒”就是两枪,剩下的两个日军看抓活的行不通,索性举起刀就向她扑来。 这时,一个轻伤员也反应过来,举起枪“砰”的一声又干掉了一个,徐云卿则一个大步上前,踹飞另外一个,补了一刀。 与此同时,枪声也吸引了山中的其他日军,纷纷向此赶来。但我军人力有限不敢恋战,在徐云卿的带领下,继续转移。 只是,一番折腾下来还是无济于事,敌人始终也甩不了,而且也天色渐晚。 几天的转移,有的战士开始情绪低落,认为他们要牺牲在这里,徐云卿见此赶紧安慰:同志,别害怕,咱们一定能与大部队会合的。 不过徐云卿心里也清楚,几天下来,她们早已弹尽粮绝,这样一直躲着,早晚会被耗尽。 经过一番思考,徐云卿在心里萌生了一个大胆的计划:从敌正面突围。 起初,战士们很不理解,这不是往敌人虎口里跑么?但徐云卿解释道: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不如从正面冲出去,还有活下去的希望,顺便补充些物资。 这个计划虽然冒险,但如果不这样,大家连一点生的希望都没有。 经过部署后,徐云卿吩咐大伙,先侦查敌情,等天黑了再动手。 夜深人静,敌人搜寻了一天,早已累得不行,点上了火堆准备休息,而火堆也恰好给我军指明了方向。 徐云卿看准时机,从敌人两侧悄然行动,离得近时,就无声解决。 在紧张的转移过后,他们成功的绕到了敌人身后,会合后便迅速撤离。 等天一亮,徐云卿就带与20多名伤员,沿着寻找大部队的方向前进,十几天的跋山涉水,他们终于见到了阔别已久的战友。 徐云卿等20多人的出现,令战士们喜笑颜开,首长更是感到不可思议,20多个伤员竟全部安全带回。 只是,此时的徐云卿,和离别前相比却瘦了一大圈。 徐云卿,它不仅是位医生,是个战士,更是一位英雄。 她不怕牺牲,将战士视为自己亲密的战友,表现出的无畏精神,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砥砺前行,向英雄致敬!

0 阅读:30
文史记叙录

文史记叙录

讲述历史趣味故事,回忆历史往昔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