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比较,是在比烂吗?》
小红书大对账后,中国大众才开始接受美国的高贫困率,高饥饿率的现实------这里的高,是相对中国来说。
尽管,美国的两高数据(贫困率、饥饿率)其实早就很多人指出。比如,我。
但是,公众仍会感到疑虑,认为美国不可能比中国有更高的贫困率、饥饿率。但小红书的大对账让大家看到了许多血淋淋的真实情况。
这时,数据就显得如此可信了。
然而,“睡前消息”在春节前洋洋洒洒的一个视频给大家伙泼冷水:
1,消息不灵;居然这个时候才知道美国没那么好。
2,不关心国内民众的疾苦;只是想着拿美国人的痛苦来安慰自己;搞比烂;
虽然马督工总是说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说大家不要有精英思维,但这说法其实恰恰是违背马克思主义,是精英思维。
首先,如果说中美比较是在比烂,那么小红书大对账后的烂的一方是美国?
但明明数据显示,人均GDP美国比中国高得多呀。那为什么美国的贫困率比中国高?(按人均每天2.15美元计算),为什么美国的饥饿率比中国高(按照美国农业部的统计标准)。
这不恰恰说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先进性?-----因为我们让财富更多惠及中低阶层人民。
增强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事情,为什么不能做?
诚然,中国当然有做的不好的,这是我们要改进的地方。但这不妨碍中美比较呀。
凭什么不能一边做中美比较,另一边同时改进我们自己?这两者有矛盾吗?
小红书对账,其根本是普通老百姓对数据这东西没那么敏感。普通老百姓更喜欢看感性的故事,更喜欢看更感性的事迹和人。
那马督工拿着“你消息不灵通”来鄙视那些喜欢感性的普通大众是什么意思?你就这么鄙视普通大众吗?这是不是赤裸裸的精英思维?
实际上,恰恰是小红书对账,让大家不只是看到贫富差距,更是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敲骨吸髓式的压榨,从而增强了大家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增强了大家对坚持社会主义的决心。
这不恰恰是让马克思主义的红旗更响亮的好事?那为什么马督工这个号称马克思主义者就不喜欢呢?
就你马督工可以垄断马克思主义者的称号,其他人不能,非得经过你认证才行?
再说说比烂;
这个世界不可能完美。比如,医疗问题的著名不可能三角:速率、负担(成本)、质量。
大家都知道我对中国的医疗现状向来是持批评态度。但是,我仍是肯定中国医疗总体上比美国好-----虽然质量上不如。
为什么我认同中国医疗质量不如,但却认为整体上更好?因为中国“医疗响应速率更快,医疗负担相对偏轻”。而我也知道,这是在牺牲医疗质量的前提下实现的。
我只是认为,中国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响应速率,增加医疗负担的情况下,进一步提升医疗质量。
因为医疗三角总是有偏向的,今天不能再像过去那样过分牺牲医疗质量了。因为民众不答应了。而这种不答应就是以“医患矛盾”的形式给爆发出来。
马督工等等人眼里,我们不能比烂。
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要追求不可能的美丽乌托邦。即,我们不但要提升医疗质量,还要进一步提升医疗响应速率,降低医疗负担。
因为只有这样才是“不比烂”-----既要又要的典范。
马督工眼里,这世界不是物质的,不是客观的,是主观的,是可以为所欲为的。
因为不能比烂,所以就应该“样样都好”,就应该什么都做到极致的好。
你要是说某些事情是做不好的,做不到的,那就是比烂。
比如,一个国家终究是有地区发展程度的差异,终究是有些地区发展不平衡。但在马督工眼里,不应该中美比较,却要中国不同地区间做比较。
我们不否定需要让中国的地区不平衡发展尽可能缩小些,但是不可能做到地区发展的绝对均衡。这本身就不符合经济规律。
而马督工却常常把符合客观经济规律放在嘴边。
这样打自己的脸,不痛吗?
当然,我不是全面否定马督工这个人-----因为没有人不犯错。但我觉得他脱离群众太多太远了。是该好好反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