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万历四十三年(即1615年),湘潭县令包鸿逵决心建造一座不逊色于滕王阁的楼阁,于是他在湘江边上“用石三十万尺,用木三千个”修建了一座“台高三十尺,楼高四十尺,离波之面已七十尺矣。”的巨大楼阁。 明朝万历四十三年,也就是1615年的时候,湘潭这个地方特别繁荣,生意好做,学问也昌盛。那时候湘潭的县令包鸿逵,心里有个大梦想,想给湘潭留点啥让人忘不了的东西。他看到滕王阁那么壮观,就也想在湘江边上建个差不多的楼,让大家看看湘潭有多牛。 包鸿逵一挥手,就召集了好多工匠,用了大堆的石头和木头,在湘江边上风风火火地开干了。经过好几个月的努力,一座特别壮观的楼就这么立起来了。这楼啊,台子有三十尺高,楼本身四十尺,加起来离江面都七十尺了。这楼不光看着气派,还寄托了包鸿逵对湘潭未来的美好希望。 要给楼起个名儿,包鸿逵特意请了湘潭的名人、在北京当官的李腾芳来帮忙。李腾芳想了想,就写了“万楼”俩字,意思是“万是最大的数,希望湘潭因为这楼能更兴旺”。从那以后,万楼就成了湘潭的代表,好多文人学士都来这里写诗,留下了好多好作品。时间过得真快,万楼这一路走来可不容易,四百年里倒了又建,建了又倒,总共重建了六次,就像湘潭历史的见证人一样。到了2017年,万楼第六次重建后,身高达到了63.48米,主楼就有52.58米高,里面九层外面五层,意思是“九五至尊”,特别讲究。每次重建,都像是在提醒我们别忘了过去,还得好好想想未来。 现在的万楼,不光是湘潭的一个标志,更是这座城市的魂儿。它陪着湘潭风风雨雨四百年,也带着大家对好日子的期盼。“万楼好,湘潭就好”,这话说出了万楼和湘潭的命运是绑在一起的。 万楼的故事,不只是说说它的建和拆,更是湘潭怎么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写照。它看着湘潭从古到今的变化,也记下了中国的大事儿小情。通过《全员加速2023》这样的电视节目,万楼走到了全国观众面前,让更多人知道了湘潭有多美。每个城市的地标,都是文化和创新的传递者。它们不光记着我们以前的事儿,还指着我们以后的路。得给这些节目点个赞,因为它们让中国的每个地方都闪闪发光,展示了咱们中华大地的无穷魅力。
明朝万历四十三年(即1615年),湘潭县令包鸿逵决心建造一座不逊色于滕王阁的楼阁
霖霖谈娱乐
2025-02-03 10:13:36
0
阅读: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