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夜幽灵U-2亮出电子魔术后,红旗1号导弹立刻陷入困境。尽管这款防空利刃自195

今晚历史 2025-02-04 11:55:40

暗夜幽灵U-2亮出电子魔术后,红旗1号导弹立刻陷入困境。尽管这款防空利刃自1959年10月起已斩落数架U-2,但在新型“欺骗式干扰”面前,对抗的天平已经倾斜。红旗1号经历了数次作战失利后,急需打破电子干扰这个魔咒。 1964年国防部五院二分院与空军各大工厂的技术人员们,连夜拆解困局,最终锁定三个突围方向: 1. 增加抗干扰能力。 2. 让利箭飞得更远(射程提升) 3. 提高可靠性和使用性能。 1964-1965年3月间,为了取得数据,一场"电子风暴"在试验场上演。在一个空军中队配合下,杂波干扰、箔条干扰(消极干扰)、转播干扰轮番上阵,对红旗1号的制导站及制导体系进行“压力测试",最终熬出一大批珍贵数据,为下一步的改型打下了基础。 想要射程更远?112厂工程师把目光投向导弹二舱的"闲置空间",他们提出,利用这个空间把三舱燃料箱延长,这样就能多装燃料!这个看似简单的办法,实则牵动着大量运算:前翼面积要重新设计、自动驾驶参数得同步调整、燃料涡轮泵必须升级...几十位工程师与计算尺较劲400多天,终于用铺满办公室的草稿纸堆出了378条质点弹道。汪京涛、钱鸿昌、曾本礼等是这次技术攻坚的先锋。 1965年4月的北京,红旗1号改型的分工方案确定: 七机部二院担任"总指挥"(总体协调) 139厂负责导弹总体试制 786厂专攻制导站研发 改型后的导弹命名为 “红旗2号”,总设计师陈怀瑾,副总设计师李波。 1965年5月开启试制,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基本试制,使用两种状态的战斗弹对不同高度、不同速度的目标射击; 第二阶段为遥测弹,目的在于摸清控制系统性能和气动力系数,在高空的变化情况,检验数学模型的正确性。 一年内,786厂就完成了制导站校飞试验,转入生产并交付使用。 之后,导弹进行了模拟目标射击,主要测试了“3点法尾追米格15型靶机”的射击。在模拟干扰情况下,准确命中。 1966年底,在发射了14发战斗弹、5发遥测弹后,红旗2号导弹通过定型实验,1967年7月正式定型。1967年9月,刚列装部队的红旗2号迎来实战——面对使用转播干扰的U-2,空军地空导弹第14营连续发射3枚导弹(前两枚为红旗2,第三枚为红旗1),其中第2枚红旗2号在浙江海宁20500米高空将U-2侦察机击落,敌上尉飞行员黄荣北毙命于座舱内。 进入80年代,对红旗-2的实验仍在进行。 为了挖掘装备潜力,1984年在地空导弹试验基地进行了,用红旗2号拦截“空地导弹”的实验。共发射了13枚红旗-2,以2~3发齐射拦截5发靶弹,共击落其中4发;1985年,红旗2号又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拦截试验,共发射导弹32枚拦截11发靶弹,击落其中7发。上述实验证明,红旗2号具有一定的拦截空对地导弹的能力。 —————————————————————————————————————————— 据外媒报道:1991年起,中国开始引进俄罗斯地空导弹。首批引进S-300PMU基本型2个营(每个营四套发射单元,16部发射车),1994年和2001年订购S-300PMU1型8个营,2003年开始分批订购S-300PMU2型15个营(合同金额约为40亿美元)。

0 阅读:64
今晚历史

今晚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