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微博继续聊一聊小米汽车。
当小米 SU7 上市的时候,它就占据了两个超级行业大热词,一个是小米,一个是新能源汽车。
这两个词组合起来,可以让小米汽车达到最高的行业知名度——消费者对于这个词,没有任何认知成本。
可以说,小米汽车能够拥有这样的知名度,一方面得益于小米过去十几年的发展,一方面也是又一次享受到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行业红利。
从这个角度来看,类似于蔚来、小鹏、理想这样的新势力品牌,也是给小米做了嫁衣。
同时,小米 SU7 能够起来的另外一个维度,是小米目前只有 SU7 这一款车。
也就是说,从消费者选择的角度来看,小米 SU7 就等于小米汽车。所以,一旦某个米粉想要选择小米,它就只能买小米 SU7。
另外,小米汽车得到了雷军和小米的全部品牌势能和流量加持,这是华为不具备的优势。
比如说,小米汽车本身就是以小米命名,而华为因为不造车,所以只能用鸿蒙智行的名字,再细分为几个界,这对于消费者来说,还是有一定的认知成本的。
这就是问界、智界、享界以及尊界起步的时候都比较费力且不一定讨好的原因——而小米也完全不必如此。
还有一点,雷军本人是小米的一把手,他可以集合整个小米的全部力量来为小米 SU7 代言,而余承东能够在华为体系内调动的资源是受到限制的。
否则,正如余承东所言,如果冠上了华为的名字,他可以直接躺赢。
当然,他们二人的角色,也是华为和小米各自在汽车行业承担的使命来决定的。
也算是一种微妙的平衡吧。
下一条微博我们聊一聊小米汽车可能面临的挑战和限制。
初遇
小米给了你多少钱?发一编软文
非专业人士来啦
人骂小米基本会带上雷 人骂华为很少骂余 。换言之华为离开余还是华为 小米离开雷就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