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北京知青邵东平娶了地主家女儿。在新婚之夜,妻子问他:“东平哥,我家出

牧童的娱论 2025-02-05 10:39:32

1971年,北京知青邵东平娶了地主家女儿。在新婚之夜,妻子问他:“东平哥,我家出身不好,你是认真的吗?” 沉默了一会儿,邵东平将她拥入怀里,没有回答她的疑问。 信源:民间故事 随着上山下乡活动的号角吹响,刚满18岁的邵东平被送到山西崔家庄生产队当知青。尽管他家在北京,但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家境也算不上优越。 父亲说:“农村是磨炼意志的地方,去锻炼几年,你会成长。”就这样,邵东平收拾行李,告别了城市生活。 初到崔家庄,邵东平感觉一切都那么陌生。黄土高坡上的村庄静谧而粗粝,炊烟袅袅中夹杂着土腥味儿。 队里的活儿很苦,邵东平每天得背着沉重的箩筐下地,干活到满身是泥。他没有抱怨,因为他知道,知青的使命就是吃苦耐劳。 一天晚上,生产队召集村民开批斗会。村里的广场上挤满了人,台上灯光昏暗,投射在一个瘦弱的女孩身上。 她被五花大绑,双手紧缚在身后。有人喊道:“地主家的女儿崔秀云,剥削我们的血汗!”随后,村民开始往她身上扔烂菜叶和泥块。 邵东平站在人群后面,看着台上的女孩。她低着头,脸色苍白,长发凌乱地贴在脸上。 尽管狼狈不堪,她的目光却透着倔强。邵东平的心里涌起一阵不忍。他想:“她真的做错了什么吗?仅仅因为她的出身?” 第二天,队长宣布,崔秀云被分到田间劳作。巧合的是,她被分到和邵东平同一个小组。 她沉默寡言,总是低头干活,手上的老茧和农家妇女无异。这让邵东平更疑惑:一个所谓的地主家女儿,怎么会过得如此艰辛? 一次,邵东平看见崔秀云扛着沉重的水桶,步伐蹒跚。他赶忙上前帮忙:“让我来吧。”崔秀云抬头看了他一眼,眼中满是警惕。“不用了,我自己能行。”她冷冷地拒绝了。 可后来,邵东平发现,只要有机会,他都会悄悄地帮她分担一些重活。比如替她扛粪篓,或者帮她修理破损的农具。他没有多说话,只是默默地做着这些小事。 渐渐地,崔秀云的防备心稍稍放下。有一次,两人一起在田里插秧时,邵东平忍不住问:“你为什么总是一个人? 村里的人为什么对你这么不好?”崔秀云低声道:“因为我是地主家的女儿,这些年,我已经习惯了。” 通过几次交谈,邵东平才知道,崔秀云的家族虽然被定为地主成分,但他们家从未欺压过乡亲。相反,秀云的父亲曾在饥荒年间将家里的粮食分给村民。 但这些并没有改变她“地主女儿”的身份,她一家从此沦为批斗的对象。 邵东平的心情复杂极了。他想着父亲教导他的“要分清是非,不能人云亦云”,更加同情这个倔强的女孩。 时间一天天过去,邵东平发现自己对崔秀云产生了异样的情感。她的坚韧、善良和沉默中的倔强深深打动了他。 但他也清楚,和一个“地主家的女儿”走得太近,会带来麻烦。 果然,流言蜚语很快传开。“邵东平是不是脑子进水了,竟然帮地主家的丫头干活?”“他怕不是想娶地主的女儿吧!”队里的知青和村民开始对他指指点点。 邵东平没有理会。一天,他鼓起勇气,对崔秀云说:“秀云,我想娶你。” 崔秀云愣住了:“你知不知道你在说什么?我……我不值得。”邵东平坚定地说:“我不在乎你的出身。我只知道,你是个好人。” 尽管村里人极力反对,邵东平还是顶住了压力。他带着崔秀云去村里登记,简单地办了婚事。婚礼上没有鞭炮,没有欢呼,只有两人的默契和深情。 新婚之夜,崔秀云看着眼前的邵东平,声音有些颤抖:“东平哥,我家出身不好,你是认真的吗?” 邵东平沉默了一会儿,将她拥入怀里,轻声说道:“秀云,出身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只要我们一起努力,日子会好起来的。” 崔秀云眼眶湿润,靠在他的肩膀上。那一晚,月光透过窗户洒在两人身上,仿佛为这段特别的婚姻做了最温柔的见证。

0 阅读:144
牧童的娱论

牧童的娱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