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欺负我妈者,死!”1907年,年仅7岁的林风眠目睹母亲遭族人“浸猪笼”,怒火中烧,挥起菜刀便冲。 【消息源自:《林风眠:在苦难中追寻艺术之光》2023-09-10 艺术文化报】 在那风云变幻的20世纪初,中国大地正经历着剧烈的时代变革。广东梅州这片土地,传统观念就像一座座沉重的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封建礼教盛行,族权和父权的威严不容侵犯,对于所谓违背道德规范的行为,有着极为残酷的处置方式,“浸猪笼”便是其中之一。 1907年,7岁的林风眠生活在贫困的石匠家庭。父亲身体残疾,只能靠雕刻墓碑勉强维持生计,家里的经济状况那叫一个惨。他出生时身体也不好,差点就被父亲狠心扔掉,好在他母亲拼死坚持,才保住了他的小命。 可命运似乎总爱开玩笑。这一年,母亲的命运发生了大转折。她与染坊年轻的老板产生了感情,两人打算私奔。这在当时可不得了,违背了族规,也触动了传统观念的底线。族人们知道后,那是气得火冒三丈,决定抓住他母亲,执行“浸猪笼”的残忍刑罚,仿佛要把这所谓的“不检点”行为彻底铲除。 眼看着母亲被凶神恶煞的族人们抓走,那瘦小却坚韧的身影在林风眠幼小的心灵里刻下了深深的刺痛。7岁的他,瞪大了双眼,小拳头紧紧攥着。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他心中那股保护母亲的冲动如火山般喷发出来。只见他抄起一把菜刀,像一头勇敢的小兽,不顾一切地朝族人们冲去。他那稚嫩的声音,带着无比的坚定和无畏,大声喊道:“谁敢欺负我母亲,我砍死他!”那声音,就像一道闪电,划破了压抑的天空,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愣住了。 林风眠手持菜刀,像一颗钉子一样,坚定地挡在母亲身前。族人们被他的勇气震撼住了,一时间,谁也不敢轻易上前。林风眠的眼神中充满了坚强和勇敢,他小小的身躯仿佛是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在这紧张的氛围中,母亲的眼中流下了欣慰的泪水,而族人们则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然而,母亲被释放后,命运并没有因此而好转。很快,她还是被族人卖掉了,消失得无影无踪,只留下林风眠在空荡的家中,眼中满是迷茫和悲伤。 从那以后,林风眠的人生像是一艘在狂风巨浪中航行的小船,历经磨难。贫困一直如影随形,丧母之痛更是让他的心灵遭受了致命的一击。后来,他历经丧妻、丧子之苦,政治上还遭受了迫害。人生的重重苦难,就像一座座高山,几乎将他压垮。 但林风眠心中有一团火,那是对艺术的执着追求。1919年,怀揣着梦想与希望,他踏上了前往法国深造的旅程。在那片陌生的土地上,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不断探索西方现代艺术的奥秘,同时也在努力思考着如何将西方艺术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完美融合。 回国后,他先后在北京国立艺专和杭州国立艺专任职。他希望能推行“调和中西艺术”的理念,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艺术人才。可这谈何容易,在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和守旧势力的抵制下,他的改革之路布满了荆棘,遭遇了无数的挫折。 抗战爆发后,艺术的探索被迫中断。他心灰意冷,辞去了校长职务,来到重庆,躲进一个破旧的军火库,开始了长达七年的隐居生活。在那段孤独的日子里,他远离喧嚣,潜心创作,不断磨砺自己的艺术技艺。 文革时期,更是给他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他被要求销毁2000多幅自己的心血之作,望着那堆积如山的画作,他心如刀绞。但他依然保持着乐观和坚强,心里默默想着:“只要人在,画总会有的。” 1991年,林风眠在香港病逝。临终前,他留下“我想回家,回杭州”的遗言。这简单的七个字,道尽了他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对艺术的执着情怀,以及对那个时代的无奈与叹息。 林风眠的一生,就像一首动人的乐章,有激昂的高潮,也有低沉的低谷。他用自己的坚韧和勇气,在苦难中追寻着艺术之光。他的作品,既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也映射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他对中西方艺术的探索与融合,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敢欺负我妈者,死!”1907年,年仅7岁的林风眠目睹母亲遭族人“浸猪笼”,怒火
自由的吹海风
2025-02-06 06:38:18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