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外成像系统能探测285公里外的隐身飞机,将颠覆空战形态 据《欧亚时报》报道,中国某工程师团队近日在中国期刊《红外与激光工程》发表了一篇同行评议的中文期刊,开发的一种新型单光子激光/红外共孔径主被动成像探测光学系统,可以对285公里外的飞机进行红外跟踪探测,甚至能清晰的识别出飞机的轮廓、发动机数量、姿态、距离等信息。要注意这种成像方式探测出来的飞机目标是一副照片,而非雷达反射的一个点,这就破除了隐形战斗机的隐身外衣。除此之外,该系统由于体积小,可广泛应用于机载、星载等平台。 此外,中国在红外成像探测技术研发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技术创新也值得关注。如单光子探测技术的应用,通过对目标发射激光信号并利用单光子探测器接收微弱回波光子进行处理,实现了对远距离目标的探测与信息获取;特制光学镜头的采用,能够在高速扫描模式下有效消除目标模糊状态,提升了搜索效率与图像信噪比,从而确保了系统在复杂环境下快速、精准地探测目标。 为什么说红外探测技术的进步将会改写空战规则呢?因为这是一种被动的探测方式,特别适应隐形战斗机在雷达静默状态的态势感知。传统的机载雷达在探测目标时,自身会发射电磁波,这就如同在黑暗中主动亮起一盏明灯,在发现对手的同时也暴露了自身的大致位置。而红外成像探测系统则截然不同,它如同敏锐的暗夜猎手,仅仅依靠被动接收目标所散发的红外信号来感知目标的存在。例如,无论是隐身战机发动机产生的热量,还是其在高速飞行时机头与机翼和空气摩擦生成的热量,都无法逃脱红外成像探测系统的“视线”。这种被动探测特性使得装备该系统的战机在空战中能够悄然接近目标,极大地提升了自身的隐蔽性与生存能力,在未来的空战博弈中掌握了至关重要的先手优势。 据印媒报道,中国开发的新型激光/红外共孔径成像光学系统可对 285 公里外的飞机进行红外跟踪探测,这已经具备了非常优秀的实战意义。以中国歼 - 20 战机机头下方的IRST 系统为例,如果够在 300 公里外发现 B - 2 、F - 22 那么几乎就能注定其被击落的命运。这种远距离探测能力的提升,为实现先敌发现、先敌开火创造了条件。在空战中,能够率先锁定对手意味着可以提前规划攻击策略,占据空战的主动权,使对手在尚未察觉危险来临之时就已处于极度不利的境地。 配合红外制导超视距空空导弹的发展,红外、光学成像探测系统将进一步推动空战形态向“沉默猎杀”模式转变。在这种模式下,战机依靠红外成像探测系统在远距离上锁定目标后,即可发射红外制导空空导弹进行攻击。红外制导导弹能够依据目标的红外信号进行精准追踪,实现对敌方战机的有效打击。这一作战模式的变革将极大地改变空战的节奏与态势,以往那种依靠主动雷达搜索、锁定,双方你来我往的空战场景将逐渐被这种更为隐蔽、突然的“沉默猎杀”所取代。 尽管目前关于某些红外成像探测系统性能的报道可能存在一定水分,但不可否认的是,红外成像探测系统技术进步的趋势已然不可阻挡。随着该技术的持续发展与完善,其在空战中的影响力将不断扩大,各国空军也必将围绕这一技术变革调整自身的空战战略、战术以及装备研发思路,一场基于红外成像探测技术的空战变革正在悄然降临。
中国红外成像系统能探测285公里外的隐身飞机,将颠覆空战形态 据《欧亚时报》报道
瞩望云小
2025-02-06 11:15:4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