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谁家过年” 这一话题再次引发热议,传统的女方随男方回家过年的习俗正悄然改变。多位不同经历的女性分享了她们的故事,展现出婚姻模式转变下过年方式的新变化。
00 后聪聪和丈夫均为独生子女,在武汉工作。她考虑到双方父母陪伴时间少,提出各回各家过年,丈夫虽未强烈反对,但公婆略有不满。聪聪认为,在无孩子时,回归婚前身份陪伴各自父母更合理,待有孩子后可接双方老人到武汉团聚。
禾页是湖南人,丈夫为东北人,育有两子。因文化和生活习惯差异,在东北农村过年的经历让她倍感不适,加之丈夫在家庭矛盾中常偏向家人,她选择旅行过年,经一个多月冷战才换来丈夫妥协。
赵女士是广东人,丈夫是河南人,育有两子。婚后定居河南,因婆婆过年时的消极情绪、居住条件差以及生活习惯分歧等问题,前年让公婆搬离。去年起,她仅在除夕带孩子去看望公婆,丈夫虽无奈但也妥协。
古月和丈夫都是湖南人,定居广东中山,计划接双方 7 位长辈一起过年。他们认为反向过年出行便利,还能陪父母旅游,且双方家庭关系简单,长辈们对这一方案也很支持。
王女士和丈夫同为河南人,育有一女。因丈夫不愿陪她回娘家,她提出各回各家过年,却遭到公婆反对。最终丈夫虽答应陪她回家,但此事引发的矛盾让她感到憋屈。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靳小怡表示,婚姻正从传统嫁娶模式向双系并举、男女平等模式转变,“过年回谁家” 的多样形式正是这种转变的体现。过年本为增进亲情,理想状态是各方多点理解让步,通过良好沟通解决问题。这些故事反映出,在现代社会,人们对过年团聚方式有了更多思考和选择,家庭关系的平衡与和谐需要每个成员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