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电影《血战台儿庄》在香港首映,之后国民党中央社香港负责人谢忠侯,把副

小娅说知识 2025-02-06 17:55:24

1986年,电影《血战台儿庄》在香港首映,之后国民党中央社香港负责人谢忠侯,把副本带回了台湾,蒋经国看后,不禁嚎啕大哭,不久就做了一个重大决定。 1986年的香港,一部名为《血战台儿庄》的电影在电影院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影片讲述了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军队在台儿庄战役中奋勇杀敌、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 它是第一部正面刻画国民党军队抗战贡献的大陆电影,其上映不仅在艺术上获得了广泛好评,还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引发了巨大的政治效应。 1965年,前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台儿庄战役的指挥者李宗仁从美国回到中国大陆。 当时的周恩来总理为了欢迎这位曾在抗战中作出重要贡献的将领,不仅亲自到机场迎接,还在人民大会堂为他举行了盛大的欢迎宴会。 宴会上,周恩来对中国电影界的几位代表说:“李先生有两件事很值得拍电影。一是他在1938年指挥的台儿庄大捷,另一件是他漂泊海外多年后落叶归根的故事。”然而,这个提议因为“文化大革命”的到来而被搁置了整整二十年。 到了19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了中国大地,也让曾经尘封的文化项目得以重新启动。1982年,北京电影学院的成荫再次提起这一提议,希望能够将这段历史搬上银幕。 成荫与广西电影制片厂的陈敦德讨论了这一想法,但遗憾的是,他没能看到这一愿望实现,便因病去世。 然而,陈敦德没有放弃。在1985年担任广西电影制片厂文学部主任后,他积极推动《血战台儿庄》的筹备工作。 为了保证电影质量,他邀请了经验丰富的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杨光远执导,并以当时的高价买下了剧本。 剧本的修改是一个漫长且艰难的过程。最初的版本以抗日名将张自忠为主线,因为张自忠的事迹感人且富有戏剧性。 但陈敦德提出,电影应忠于历史,以李宗仁为主角,因为他是台儿庄战役的灵魂人物。这一修改得到了电影局和军事史专家的支持,同时也遵循了周恩来当年的建议。 为确保真实性,主创团队多次走访参战老兵,查阅历史资料,剧本前后经过17次修改才最终定稿。 拍摄工作从1985年底开始,导演杨光远带领团队来到徐州、枣庄和台儿庄实地勘景。在这些战役发生地,他们力求还原当年的惨烈场景。 其中,结尾的“血肉长城”一幕尤为震撼。为了拍摄这一场景,济南军区派出了数百名士兵饰演战士遗体,他们在寒冷的天气里浸泡在“血水”中一整天。这些努力最终让这部电影具有了史诗般的视觉效果。 台儿庄战役是抗战初期一次举足轻重的胜利。1938年春,日军为打通津浦线、夹击徐州,派出精锐部队板垣师团和矶谷师团对台儿庄发动进攻。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多支部队,与日军展开惨烈的巷战。在战斗中,川军师长王铭章壮烈殉国,他的牺牲为最终的胜利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台儿庄巷战中,守军与日军往往仅隔一墙,双方凿洞放枪,甚至直接肉搏。这些历史细节被影片忠实还原,观众无不为之动容。 1986年4月,电影《血战台儿庄》在香港首映,迅速掀起热潮。这部电影不仅以其恢弘的战争场面和真实的历史细节吸引了大量观众,更重要的是,它首次在大陆电影中正面呈现了蒋介石的形象。 影片中蒋介石主持追悼会的场景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他冒着敌机轰炸,号召将士们以牺牲的英雄为榜样,表现出了一位领导者的镇定与勇气。这样的描绘在当时无疑是一种大胆的尝试。 台湾中央社驻香港负责人谢忠侯在观看影片后,立刻给蒋经国打电话。他激动地说:“这次不一样,影片里有先总统蒋公的形象,而且是正面的!” 蒋经国起初难以置信,他要求谢忠侯立即设法获取影片的录像带。最终,在新华社香港分社的协助下,电影副本被送往台湾。 蒋经国与宋美龄及国民党中常委一起观看了《血战台儿庄》。当看到影片中蒋介石冒着轰炸主持追悼会的一幕时,他不禁泪流满面。 他动情地说:“这部影片没有抹黑我父亲,还承认了我们国军的抗战贡献。”这一刻的蒋经国,不仅感受到对父亲的重新评价,也看到了大陆对国民党历史贡献的态度转变。 三个月后,蒋经国做出了一个历史性的决定:允许台湾老兵赴大陆探亲。这个决定让许多离散多年的家庭得以重聚,成为两岸关系缓和的重要标志。而《血战台儿庄》,无疑是这一转变的催化剂。 这部电影的意义远远超出了银幕上的画面。影片上映后,获得了金鸡奖等多项大奖,并被列为新中国“百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之一。程思远曾感慨道:“多年统战工作,也不如一部电影的力量。” (信息来源:精英文摘 2018年04月05日 《《血战台儿庄》怎样拍成的?蒋经国:没抹黑我父亲》)

0 阅读:431

猜你喜欢

小娅说知识

小娅说知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