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毛主席到萧劲光家串门,一进门就说:“听说你这里藏着宝贝,快拿出来看一看。”

蜀山史道 2025-02-06 18:20:23

一天,毛主席到萧劲光家串门,一进门就说:“听说你这里藏着宝贝,快拿出来看一看。”萧劲光不明所以,那么毛主席说的宝贝到底是什么?   在中国革命的早期,毛主席的求知欲和对理论学习的渴望是鲜为人知但至关重要的一面。尽管他早年便投身革命斗争,但他从未放松对理论知识的追求,尤其是在艰苦的战斗环境下,毛主席依然坚持让自己保持对时代变革和革命理论的理解。

1927年秋收起义之后,毛主席和红军主力一同进驻井冈山,开始了艰苦的游击战斗,同时着手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然而,由于形势复杂,交通不便,毛主席再也无法像之前那样容易获取书籍和报刊。

战斗中的毛主席一方面要处理繁忙的军事事务,另一方面也没有忘记对理论的重视。在1929年11月28日,他向中共中央汇报工作时,特别提到请求党中央为自己送书。他在信中写道:“惟党员理论常识太低,须赶急进行教育。”毛主席不仅要求中央寄送党内出版物如《红旗》杂志和《列宁主义概论》等,还提出了购买一批其他书籍的请求,费用大约为百元。这些书籍,毛主席希望能够帮助他和身边的同志们提高政治理论水平,从而更好地推进革命事业。

不过,毛主席的信中提到的书单并未留下实物记录,但从信中的语气和字眼可以看出,毛主席对于书籍的需求是多么迫切。他形容自己和同志们“如饥似渴”,表现出对于书报的渴望,这份渴望并不仅仅是为了充实知识,更是为了在革命事业中更好地指导实践,提升理论水平。然而,信中的书单尽管未能追溯到原始资料,但毛主席对书籍的深厚感情却从未改变。

到了1932年4月,红军攻占了福建漳州,这为毛主席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机会。漳州被攻克后,毛主席带领队伍进入了省立龙溪中学的图书馆,他在那里花了整整两天的时间,翻阅了大量的书籍。这些书籍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涵盖了政治、历史、军事等各个领域。

红军撤离漳州时,毛主席的行李仍然简朴,然而他的书籍却大幅增加,几乎占据了大部分空间,足足拉了半辆卡车。毛主席并没有将这些书籍视作私物,而是利用这批书在瑞金创办了中央图书馆,极大地丰富了红军和苏区的文化生活。他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提升了部队的文化素质,还确保了在战斗中,革命的理论能够始终与实际作战相结合。   1937年,中央红军刚刚结束了艰苦卓绝的长征,在延安找到了一个暂时的栖身之所。萧劲光将军和毛主席有幸成为了邻居。两位革命领袖,就这样开始了一段简单而又真挚的友谊。   一天,毛主席的夫人贺子珍来到萧劲光家做客。她无意间发现,萧劲光家中藏着几本极其珍贵的军事书籍。贺子珍了解毛主席对军事理论的渴求,便回去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毛主席。   毛主席一听说萧劲光有这些难得的军事著作,顿时心痒难耐。他急切地来到萧劲光家,开门见山地说:"萧书记,听说你收藏了一些军事方面的宝贝书,能否让我也借去翻翻?"   面对毛主席的请求,萧劲光虽然有些不舍,但又不好拒绝。最终,他还是把其中的两本书《战役问题》和《战斗条例》借给了毛主席。毛主席欣喜地说:"萧书记放心,我看完了一定还给你。"于是,“这两本书就这样借给了毛主席”。

在红军长期的游击战斗和艰难环境中,毛主席通过不断学习、借鉴外部的理论成果,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他深知,只有不断地强化思想教育,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局势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引领革命走向胜利。毛主席的求知欲并非一时兴起,而是贯穿了他整个革命生涯的一个重要特征。

0 阅读:138

猜你喜欢

蜀山史道

蜀山史道

用专业的眼光,品读历史瞬间,解密历史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