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遗折:忠臣与贪官的双重形象

东郭子淳说历史 2025-02-07 10:24:24

1901年,晚清重臣李鸿章自知大限将至,向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呈上了最后一道奏折,既是对国家未来的期许,也是自己的遗嘱。他力劝朝廷推行新政,图谋自强,同时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与责任感。

李鸿章的一生,是晚清历史的重要篇章。他既是一位忠心耿耿的官员,也是一位备受争议的贪官。他一生勤勉,却也曾因贪污而饱受诟病。在签订《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辛丑条约》等丧权辱国的条约后,他背上了“卖国贼”的恶名。然而,他也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如八国联军侵华时,他独自前往谈判,成功避免了割地之辱。他创建北洋水师,虽在甲午战争中遭受重创,但仍尽力减少损失,寻求和解。

李鸿章的智慧与才能,使他赢得了国内外政要的赞誉。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称他为“大清国里唯一能跟世界大国比划比划的人”,德国海军大臣柯纳德也称他为“东方的俾斯麦”。慈禧太后更是视他为“能救大清的人”。然而,他的贪污行为,却让他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难以抹去的污点。

李鸿章在遗折中提到的“我当官四十年,从没因病请过假”,展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与尽责。然而,他的一生,也让人看到了忠臣与贪官的双重形象。他既有为国家鞠躬尽瘁的一面,也有因个人贪欲而损害国家利益的一面。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