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中国连续发布了不少尖端技术和先进装备实现突破的消息:从多款多型的新一代飞机,到具备国际领先水平的隐身护卫舰、两栖攻击舰;从“人造太阳”到打破国外垄断的光刻机,而“深度探索(DeepSeek)”大数据模型的出现,更是被不少人认为“改变全球人工智能格局”的最新突破。 我们展示了强大的技术能力,让西方不少人感到恐慌,一方面他们的科技霸权地位不保,另一方面他们对中国的“小院高墙”完全失效;除了西方之外,另外一个“东方大国”也开始焦虑了,中国能行,为啥我不行! 这个东方大国,就是经常认为自己能够与中国比肩的印度;前段时间,包括《经济时报》、《第一邮报》在内的不少印度媒体,都向莫迪政府发出了“灵魂三问”:为什么中国能行、印度不行?问题出在哪里?该怎么解决? 这些报道都聚焦于中国发布的大数据模型,以创新的思维、用不同于西方的赛道,跑到了西方的前面,认为印度有“完全不亚于中国的硬件水平和IT人才库”,却没有一个成熟的人工智能生态圈;他们还总结了这么一个原因:印度“不重视创新”,政府政策缺失、缺乏市场保护,所以印度企业不敢与中国、美国进行竞争。 但也有一些印度学者认为,中国的大数据模型实现了“低投入、高产出”,为印度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要求政府“立刻行动起来”,为企业提供必要的竞争条件,为印度企业创造一个“受保护的国内市场”。 看完这篇报道,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印度有了一些自知之明,但明显还不够。我们能理解印度的焦虑,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中国就进步到了印度可望不可即的程度,之前我们“银杏叶”首次亮相的时候,不少印度网民就围攻自家的航空部门,只会“用边角料造家具”;现在我们大数据模型更是让印度网友羡慕,一直自认为“IT行业美国第一、老子第二”的印度,竟然在这个领域一片空白。 但是印度似乎将中国的成功原因,简单总结为“政策的扶持和受保护的市场”,却忽略了一个关键原因:基础设施。印度确实可以从美国买到先进的芯片,中国这方面受到了限制,但是训练大数据模型需要大量的电力,就印度那种一天断电好几回的电网系统,如何负担这个庞大的电力消耗? 除此之外,印度IT人才确实很多,但其中最优秀的那些,是为美国培养的;相比之下,中国的人才储备更加充实,“深度探索”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5岁左右,而且都是本土培养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储备,印度同样缺得很。 咱们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无数先辈付出了让人难以想象的汗水和心血,一步一个脚印才走到了今天;印度认为自己靠几个政策就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好听一点叫“好高骛远”,难听一点叫“步子太大容易扯着”。 不是我们瞧不起印度,而是印度至今拿不出像样的大数据模型,综合原因有很多,不单单是“没有市场保护和政策扶持”。“中国行,我也行”是世界上不少国家的通病,尤其是印度的病症最为严重,所以不管是人工智能,还是什么其他领域,印度要在尖端科技方面与中美并驾齐驱,要走的路还很长。 印度有野心,咱不好说什么,这年头,没有一点梦想跟咸鱼有什么区别;但是,中国也有一句话,人贵在有自知之明,野心太大吞不下,跟咸鱼也没什么区别!
最近一段时间,中国连续发布了不少尖端技术和先进装备实现突破的消息:从多款多型的新
刘振起世界
2025-02-07 11:49:4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