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逝世沉痛悼念黄旭华:深海铸剑,国之脊梁2025年2月6

一起聊聊全球事 2025-02-07 11:56:05

中国核潜艇之父 黄旭华逝世

沉痛悼念黄旭华:深海铸剑,国之脊梁

2025年2月6日20时30分,那是一个让无数国人悲痛万分的时刻,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湖北武汉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享年99岁。这一消息如同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心上,沉痛的哀思在神州大地蔓延开来。

黄旭华出生在一个普通的乡医之家,父母都是心怀大爱的医者。他们学成之后,没有选择富饶之地,而是奔赴贫瘠的海丰县田墘镇定居,只为救治那些最需要帮助的患者。穷人交不起医药费,母亲便大度地说:“小孩儿会叫人的时候,抱过来叫我一声干娘就好了。”父母这种不图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如同一颗颗种子,深深地埋在了黄旭华的心中,生根发芽,为他日后的人生选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小学毕业时,正值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黄旭华从老家辗转多地,却始终找不到一张平静的书桌。在炮火与动荡中,他逐渐悟出了一个道理:弱国就会受欺凌、被宰割,中国要想不再受欺负,就必须强大起来。于是,他毅然改变了从医志向,将航空与造船作为了自己填报大学的志愿,并以造船系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大学。

20世纪50年代后期,面对核垄断大国的核威慑,党中央决定组织力量自主研制核潜艇。黄旭华被调往北京,参加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论证与设计。执行任务前,他于1957年元旦回老家探亲,63岁的母亲再三嘱咐:“工作稳定了,要常回家看看。”然而,这一别,便是漫长的30年。为了恪守对组织的承诺,绝不对外透露工作单位、工作性质,他埋首当起了无名英雄,与父母、兄弟姐妹的联系只剩下一个信箱号码。

在这30年里,母亲多次写信询问他的工作,他都避而不答。时间久了,老人家便不再问。父亲和二哥去世时,不少人劝他向组织请假回去一趟,他却坚定地说:“我向组织提,组织一定会同意我回家,但是我不能这样做。我相信父母会理解我,就算有埋怨,我自己承担。”这30年,他错过了太多与家人团聚的时光,错过了父亲和二哥的葬礼,甚至背负着“不孝子”的骂名。但他从未后悔过自己的选择,因为他深知,自己肩负着国家的重任,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关乎着国家的安危。

1970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艘核潜艇终于成功下水,那一刻,黄旭华的心中满是激动与自豪。1985年,《解放军报》发表文章《骑鲸蹈海赖神将》,中国研制新潜艇第一次见报,保密大门逐渐放开。1986年11月,已是花甲之年、两鬓斑白的黄旭华,借出差之机回了趟广东老家。93岁的老母亲拉着他去游七星岩,一路上讲他小时候的故事,却再没问他在做什么工作。“她认为不该问的也问不出来。”1987年,《文汇月刊》发表长篇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讲述了一位核潜艇总设计师为中国核潜艇事业隐姓埋名30年的事迹。黄旭华把这期《文汇月刊》寄给母亲,文章全篇没有提到“黄旭华”三个字,但写了“他的贤内助李世英”。母亲将文章看了一遍又一遍,终于知道被兄弟姐妹们误解为忘记养育自己亲生父母的不孝儿子,原来是在为国家做着如此伟大的事情。母亲将其他子女们都找过来,讲了一句话:“三哥的事情,大家要理解。”母亲的话传来,黄旭华哭了。“俗话说忠孝难两全,我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黄旭华的成功,离不开妻子李世英的默默支持。1956年,黄旭华与李世英结婚,两年后便赴京参与核潜艇研制。李世英没有多问,托人给丈夫送去衣物。直到四年后,她也被调到北京参与核潜艇项目,才知道丈夫从事的事业。黄旭华工作繁忙、经常出差,家里的事情几乎全靠李世英打理。冬天每月供应的300斤煤,全部由她用簸箕一趟趟搬回家;地震了,她抱着刚出生的小女儿,拉着大女儿去住安置帐篷;有一年冬天,大女儿黄燕妮上学途中跌入雪坑昏迷,李世英独自一人在床边守候了9天9夜……几十年来,她从来没有为了家里的一件事情把丈夫从工作中叫回来。“核潜艇是我们共同的事业,尽力支持他,家里的事不给他拖后腿,我觉得这是我的本分。”李世英说。

1988年初,我国完全自主研发的核潜艇迎来了第一场“大考”——在南海进行极限深潜试验。紧张的气氛在参试人员之间蔓延,有人甚至开始写近似“遗嘱”的家书。为了给参试人员鼓劲,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当场宣布将上艇与大家一起下潜。试验之前,他带着李世英回了趟广东老家,并把要进行极限深潜的事告诉了她:“万一我回不来,我的老家你怎么也得去一次。”“你是总师,你必须要下去,艇上100多个人的生命安全你要负责到底,否则这个队伍就不能带了。”妻子内心翻江倒海,对他却假装冷静。极限深潜试验终于获得了成功,时年64岁的黄旭华,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参与深潜试验的核潜艇总设计师。消息传来,李世英哭了。“她之前表现得冷静,是担心动摇我的决心,影响我的情绪。直到我深潜成功了,压在她心里面的大石头,终于落下来了。”黄旭华哽咽着回忆。

黄旭华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更是一位心怀大爱的丈夫和父亲。每次出差回家,他总会想着给妻子买点好东西,不知买什么好,就跟着别人学。每年下雪,他只要在家,总会陪女儿们一起去堆雪人,过年了,他买许多鞭炮,还别出心裁弄来个空罐头盒戴在大鞭炮的头上,一炸,先是一声闻所未闻的奇响,再是罐头盒凌空几丈跳起霹雳舞,孩子们笑弯了腰。家里的“音乐会”也是他表达爱意的好方式,很随意的时间里有一个人哼哼两句,其他人便自发跟着唱起来,吹口琴、拉二胡、打扬琴……黄旭华样样都参与其中。

黄旭华一生获得了无数的荣誉,但他始终淡泊名利,不计个人得失。他认为党和国家给予自己的表彰奖励是对中国核潜艇事业的肯定和鼓励,自己只是广大核潜艇科研工作者中的一员。他时刻关心国家科技事业、核潜艇事业的长远发展和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先后向科研、科普、教育机构捐献自己的奖金逾2000万元。其中,他捐资1100万元设立的“黄旭华科技创新奖励基金”激励着一大批科研工作者继承和发扬科学家精神,开拓创新、勇攀高峰;他多次到大中小学作报告、作科普,弘扬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宣讲核潜艇精神,在武昌区中山路小学设立“黄旭华院士科技教育中心”,勉励青少年爱党爱国、学好本领、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黄旭华同志的一生,是为国家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为中国核潜艇事业奋斗不息的一生。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有国才有家”,什么是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事业的执着。他是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核潜艇之父”,是我们心中永远的英雄和楷模。如今,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我们要以黄旭华同志为榜样,心怀祖国,无私奉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黄旭华同志,一路走好!您的功绩,将永载史册;您的精神,将万古流芳!

0 阅读:53

评论列表

用户11xxx14

用户11xxx14

1
2025-02-07 13:36

国士无双!黄老千古!

一起聊聊全球事

一起聊聊全球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