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喜欢刘关张,为什么长大喜欢曹操?

左史淘沙 2025-02-07 14:03:12

因为小时候更喜欢把人简单的划分为好人或是坏人,这种非黑即白的价值雏形很容易被《三国演义》里"尊刘贬曹"的倾向所左右。 脸谱化的人物,近乎爽文的情节,在年少轻狂的时候谁不曾因其绝妙的构思而拍案叫绝!尤其是诸葛亮出山之后,蜀汉更是被诸葛亮一人扛着前行,那一刻他已经超出了一个普通人的范畴,在他身上散发着神的光辉和色彩。 不管是桃园三结义,鞭打督邮,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三顾茅庐,七进七出,火烧博望,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火烧赤壁、空城计,气死周瑜,骂死王朗,锦囊妙计这些情节的描述,还是《出师表》中令人动容的言辞,无一不令人对刘关张、诸葛亮充满敬仰和喜爱。 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三国演义》中的很多情节产生了怀疑,由此开始追寻正史中的人物形象,在探寻的过程中发现小说与正史有着很大的差距,这给人一种被欺骗的感觉。 随着阅历的丰富,已经不再把一个人简单的以好坏来进行区分。每个人都是复杂与矛盾的结合体,而这种变化,也让人不再以刘备集团为出发点,而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更多元化的去了解这一段历史,以及这一段历史中出现的人物。 三国中每个国家内部都存在着派系的倾轧,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个人、家族与国家利益的取舍!这些让我从《三国演义》中三个国之间的矛盾转向更深刻的利益指向,以及每个人物性格中存在着灰度空间。 谁是邪恶的化身,谁又能代表正义?这已不是一个单纯取绝对值的问题。 基于此种原因我喜欢关羽的忠诚,喜欢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喜欢刘备百折不挠的勇气。但是也不妨碍我喜欢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以及孙权忍辱负重的无奈。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