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当组织上终于将杨靖宇将军的头颅找到,与尸身合葬时,将军的一双儿女马从

小娅说知识 2025-02-07 16:55:34

1957年,当组织上终于将杨靖宇将军的头颅找到,与尸身合葬时,将军的一双儿女马从云、马锦云在父亲的棺木前痛哭流涕、悲不自禁。 杨靖宇,这个名字早已镌刻在民族的记忆里。他原名马尚德,出生于河南确山县,青年时期便投身革命。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他成为东北抗日联军的总司令,带领部队在白山黑水间与日军展开顽强斗争。 1935年,面对日军步步紧逼,他率部展开游击战,在恶劣的环境下坚持抗争,成为敌军的眼中钉。然而,杨靖宇将军的传奇生涯,在1940年的长白山画上了悲壮的句号。 那个冬天异常寒冷,杨靖宇将军和他的部队被围困在大雪覆盖的长白山地区。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他仍带领战士们与敌人周旋。 日军深知他的重要性,派遣大批兵力围追堵截。杨靖宇身边的战士一个接一个倒下,最终只剩他一人孤身对抗敌军。 在零下三十度的冰天雪地里,他坚持战斗了整整五天五夜,靠着啃树皮和草根维持生命。 2月23日,杨靖宇被数百名日伪军包围,面对敌人的劝降,他毫不动摇,最终壮烈牺牲,年仅35岁。 杨靖宇牺牲后,日军为了炫耀“胜利”,残忍地割下他的头颅,挂在通化城门示众。 他的遗体被弃于荒野多年,头颅则被送往长春的关东军司令部,作为“战利品”保存。日军甚至剖开他的胃袋检查,发现里面没有一粒粮食,只有草根、树皮和棉絮。 他们无法理解,一个人为何能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坚持不屈。此后,日军中有人为此感到愧疚,甚至剖腹谢罪。 1945年,抗战胜利后,杨靖宇的遗体仍未能找到。直到1948年,长春解放,地下工作者刘亚光、李广德等人在敌军的物资中发现了杨靖宇的头颅。 几经转移,头颅被送往哈尔滨的东北烈士纪念馆保存。与此同时,寻找遗体的工作也在艰难进行。多年后,终于在濛江县的一片松树林下找到了他的遗骨。然而,遗首和遗体迟迟未能合葬。 1957年,组织决定为杨靖宇将军举行公祭,并将他的遗首和遗骨合葬于通化烈士陵园。 这一决定得到了全国上下的支持,各界人士踊跃参与陵园的修建。陵园的主体建筑包括灵堂、墓室和陈列室,展出了杨靖宇生前的部分遗物和文献。 在安葬仪式上,来自全国的群众、党政军领导以及杨靖宇的生前战友共同为他送行。 那一天,当杨靖宇的遗首被迎回通化,沿途群众纷纷肃立致敬,街道两旁挤满了送行的人群。 无数人手持鲜花,眼含泪水,只为向这位民族英雄表达最后的敬意。安葬仪式上,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人送来了花圈,写下了对杨靖宇的缅怀与敬仰。 站在父亲的棺木前,马从云和马锦云久久无法平静。他们的父亲,为了国家和民族,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他们自己,也承受了长达18年的思念与煎熬。 尤其是马从云,他几乎是听着父亲的事迹长大的,但却从未真正见过父亲。如今,父亲的遗体终于归葬家乡,他的内心充满了敬仰与哀痛。 在安葬仪式结束后,烈士陵园内响起了庄严的国际歌。那一刻,仿佛整个通化的山河都在为这位英雄送别。 杨靖宇将军的遗体终于安息。 (信息来源:通化政协 2024年04月26日  《文史资鉴 |《杨靖宇烈士安葬始末》(下)》)

0 阅读:6
小娅说知识

小娅说知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