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在联合国秘书长选举的关键时刻,邓小平坚决指示中国代表团:“不要犹豫,一票否决到底!”中国的坚定立场,在16轮投票后,最终迫使美国接受现实。这场选举不仅是一次权力博弈,更体现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日益增长的影响力。 自1945年成立以来,联合国作为全球最具代表性的国际组织,承担着维护世界和平、安全以及促进国际合作的重要使命。它提供了一个多边平台,让各国通过对话解决纷争、促进合作,并在应对如环境保护、粮食安全、人权保障等全球性挑战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联合国长期以来,尤其在其秘书长的选举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偏向性。直到二战后,亚非拉国家逐渐摆脱殖民统治,加入联合国,会员国迅速增加。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他们开始要求在国际事务中拥有更多话语权和参与度。这一转变,使得联合国成为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博弈的重要舞台。 1981年,坦桑尼亚的萨利姆代表发展中国家竞选联合国秘书长,挑战连任的奥地利外交家瓦尔德海姆。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坚决支持萨利姆,立场鲜明,力求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发声。在这场角逐中,美国坚定站在瓦尔德海姆一边,试图维护西方国家的利益。经过16轮投票,中国始终投下否决票,直至美国主动寻求与中国谈判。 联合国安理会提出两种备选方案:延长瓦尔德海姆的任期,或让他与萨利姆共同担任秘书长。但这两种方案均未获得中国的支持。最终,瓦尔德海姆和萨利姆在12月3日和8日先后宣布退出竞选。此举引起了全球关注。瓦尔德海姆在事后向中国表示理解,并确认此举并非针对个人,而是为了让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声音被听到。 两位主要候选人退出后,联合国秘书长的竞选空出了新的空间,剩余的候选人均来自发展中国家。经过多方协商,秘鲁的哈维尔·佩雷斯·德奎利亚尔最终当选为秘书长。在就职仪式上,德奎利亚尔承诺将关注并推动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这一表态获得了广泛认同。 德奎利亚尔的领导下,联合国更加重视发展中国家的声音,推动了全球可持续发展,并在缩小南北差距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与此同时,瓦尔德海姆和萨利姆也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成功。瓦尔德海姆成为奥地利总统,萨利姆则出任坦桑尼亚总理,并积极推动中坦关系的发展,进一步加深了两国的合作。 这次选举不仅改变了联合国秘书长的领导格局,也标志着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重要地位。
联合国五常有过什么骚操作?
【16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