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9月,女画家孙多慈在台湾听闻自己恩师徐悲鸿离世的消息悲痛不已。她把自己关在房中,整整闭门三天三夜。而后当着自己丈夫许绍棣的面,为徐悲鸿戴孝三年。原来,那段旧日红尘中的“慈悲之恋”,一直都是孙多慈心底深处最厚重的爱。 孙多慈,这位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女子,注定在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留下独特的印记。然而,她与徐悲鸿的情感纠葛却为后人带来无限遐想。在那风云动荡的时代,她的故事既复杂又带着几分难解的宿命感。 孙多慈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其父孙传瑗曾在国民党担任要职,母亲也曾担任校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熏陶下,孙多慈从小便展现了过人的艺术天赋,尤爱丹青。她与弟弟常在窗前涂画,父母的称赞使她对绘画更加痴迷。 1930年,17岁的孙多慈因父亲卷入党派争斗被关押,家庭骤遭变故。尽管无缘正式考入中央大学,但在现代美学家宗白华的推荐下,她以旁听生的身份进入美术系。在这里,她遇到了艺术大师徐悲鸿——这位将对艺术的热爱延续至她人生中的男人。 孙多慈的绘画才华很快引起徐悲鸿的注意。几个月的学习后,徐悲鸿便为她画了一幅素描,并在画稿上称赞她为“智慧绝伦”的学生。作为美术系的明星学子,孙多慈不仅以绘画技艺斐然出众,还因清丽的容貌和独特的气质成为人群中的焦点。 在那个注重礼教的时代,孙多慈与徐悲鸿的关系迅速引发流言蜚语。尽管孙多慈并未表现出任何逾矩的行为,但校园中的传言让她备受煎熬。徐悲鸿的妻子蒋碧微更是感到危机重重,不断用极端手段干预这段未明的感情,甚至闹到校园人尽皆知。 在此压力下,孙多慈搬出校园,回到母亲身边。短暂的分离后,1934年的一次天目山写生活动使他们重新聚首。徐悲鸿用红豆象征感情,为她制作了两枚戒指——一枚送予孙多慈,一枚留给自己。这样的举动无疑让蒋碧微更加愤怒,她开始全面阻挠孙多慈的留学计划。 尽管徐悲鸿尽力为孙多慈争取留学机会,但在蒋碧微的干预下,这一计划最终流产。对孙多慈来说,这不仅是事业上的挫败,也是情感上的打击。然而,她没有选择挣扎,而是随着家人避难长沙,远离这段风波。 战乱中的长沙成为孙多慈与徐悲鸿感情的避风港。在这里,他们度过了一段宁静时光。然而,命运并未让两人携手前行。为了彻底断绝徐悲鸿的念想,孙父强硬拒绝了徐悲鸿的求婚提议,并带着家人迅速迁往他地。 孙多慈的理智与父亲的反对,使这段感情画上了句号。随后,她在朋友的撮合下,嫁给了国民党高官许绍棣。许绍棣虽年长、已有三子,但婚后对孙多慈的家人颇为照顾,甚至在战时为他们安排住所,保护其安全。这样的安定生活对处于战乱中的孙多慈来说,似乎是一种妥协。 与此同时,徐悲鸿则继续在艺术的道路上独自前行。尽管孙多慈的离去使他痛苦不已,但他在情感的失落中寻找艺术的灵感,完成了一系列传世作品。最终,他选择与学生廖静文再婚,试图在新生活中找到平衡。 1949年之后,孙多慈与许绍棣迁居台湾省,在那里任教,成为艺术界的知名人物。同时,徐悲鸿留在大陆继续创作,并逐渐走向人生的终点。 1953年9月,一个噩耗传来,震惊了整个台湾美术界。大师徐悲鸿在北京病逝,享年59岁。他的得意门生孙多慈听闻这个消息,悲痛欲绝。她把自己关在房中,整整三天三夜,茶不思饭不想,泪水浸湿了枕巾。丈夫许绍棣怎么劝也劝不动,只能在门外长吁短叹。 三天后,孙多慈终于打开房门。许绍棣看到妻子憔悴不堪的面容,心疼不已。孙多慈红肿的双眼,凝视着远方,喃喃道:"我要为徐老师守孝三年。"许绍棣一愣,这是从未有过的要求。要知道,他们已经结婚多年,而徐悲鸿不过是孙多慈的恩师。让妻子为一个外男守孝,传出去成何体统? 然而,孙多慈的决心无法动摇。她缓缓道:"徐老师不仅是我的恩师,更是我此生挚爱。我虽为人妇,却无法忘记他。今生无缘相守,来世再续前缘。我这三年,就当还徐老师的情债。" 许绍棣见妻子如此决绝,无奈地点点头。他深知这段姻缘从一开始就埋下了隐患。他虽对孙多慈情深意重,但在妻子心里,自己却永远比不上那个人。 孙多慈穿上素白孝衣,在徐悲鸿的遗像前,点上三支香烛。袅袅轻烟,如梦似幻。她仿佛又回到了年轻时的南京中央大学,回到了与徐悲鸿初识的美术室。恍惚间,徐悲鸿的身影浮现眼前,依旧挺拔儒雅,笑容亲切。 徐悲鸿曾写给孙多慈的诗句中有一句:“千言万语从何说,付与灵犀一点通。”这或许正是他们关系最好的注解。孙多慈始终没有为这段情感公开辩解,也未留下回忆录。在她的沉默中,人们只能从只言片语中猜测她的情感抉择与内心世界。 晚年的孙多慈生活低调,专注于教书育人和家庭。她与徐悲鸿的名字,虽然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被人淡忘,但她的画作与那段复杂情感交织的往事,却成为中国现代艺术史上耐人寻味的一页。无论她的沉默出于何种考量,这位才华横溢的女子始终以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属于她的那份宁静。
1953年9月,女画家孙多慈在台湾听闻自己恩师徐悲鸿离世的消息悲痛不已。她把自己
从南谈历史啊
2025-02-07 22:35:10
0
阅读:224